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北汽新能源有望先行登陆A股市场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发布时间:2018-03-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证监会将为四类独角兽IPO开快速通道”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消息称,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4行业的独角兽公司IPO时如符合相关规定,便无需排队,可实现“即报即审”。同时,监管层近期已在同市场机构一起研究以CDR制度承接BATJ等中概股回归A股的可能性。

就在相关政策尚未落地,舆论关注集中在BATJ等互联网独角兽之外,却有一家“独角兽”企业正快速通过资产重组方式上市的进程,有望抢先登陆A股市场。这家“独角兽”就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纯电动汽车领航者的北汽新能源。 

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榜单中确定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标准:(1)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2006 年及之后成立);(3)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4)符合条件(1)(2)(3),且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称为独角兽。 

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先后获得A轮30亿元,B轮111.18亿元融资,完成B轮融资后企业估值288亿元,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2017年,北汽新能源销量达103,199辆,同比增长98%,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十万辆的纯电动车企,连续第五年位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且首度超越特斯拉,代表中国品牌夺得了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年度销量冠军。2013年至2017年北汽新能源年度复合增长率在170%,成长性极佳,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北汽新能源新晋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独角兽”公司之一。在美国数据分析公司 PitchBook 发布的2017 年全球最新企业估值名单中,北汽新能源凭借42亿美元的估值位居前列。 

作为行业独角兽,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北汽新能源在上市方面也是快人一步,一路绿灯。自12月26日重组方S*ST前锋发布公告,至2月12日相关股改和重组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耗时不足两月。目前,相关方案正由证监会审核,待审核通过后,北汽新能源将正式登陆A股市场。 

“北汽新能源是国企改革的先锋企业,在纯电动车市场也拥有龙头地位。在推进上市方面,国家肯定是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预计上市成功后市值会超过比亚迪。”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优质独角兽企业的快速上市无不体现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新经济的决心。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能、方式、结构都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新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对此,证监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宏观部署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行业,无疑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新能源汽车全球产销第一大国,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市场底子。据工信部消息,截止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总量超过了180万辆,2017年一年产销量将近80万辆,比2016年增长了50%以上。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多次涉及了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包括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这一重大利好政策,并指出了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风向,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大新能源汽车对外开放等发展重点。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前行,摸索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近日,由北汽新能源牵头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首批联合共建方包括北汽、吉利、比亚迪、百度、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等在内的21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涵盖整车制造、电池生产、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我国“汽车强国梦”。 

作为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北汽新能源亮相资本市场已近在眼前。作为新能源整车的唯一标的,北汽新能源将继续在“两个世界级”,即:“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目标指引下,打造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抓住良好时机的北汽新能源上市后有望引爆相关概念,公司估值大幅提升可期。 

分享到:

关键字:北汽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