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全国首个车桩一体化平台落地西安的背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陕西汽车 发布时间:2018-02-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从西安市新能源汽车车桩一体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传来好消息,截至1月22日,该平台已接入新能源汽车突破10000辆。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车桩一体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其创新打造的“西安模式”,在建设平台、运营模式、大数据挖掘和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领跑全国。

破解难题

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终端销售却存在着看车的人多、观望的人多、真正购买的人较少的问题。从几家销售新能源汽车的4S店了解到,前往看车的市民,最关心的还是充电桩的安装和电池的续航问题。“目前政策要求每位新能源车主必须拥有个人充电桩,才能享受补贴政策。但实际上,很多居民区因条件所限很难保证一户一位,买车容易、安桩难啊!”在一家4S店看车的李先生说。

市科技局负责此项工作的柴杰主任介绍:

车主“找桩难”、“充电难”、“支付难”的三难问题,行业企业“效率低”、“成本高”、“盈利难”的运营难问题,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全国性难题。同样,西安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中也曾遇到此类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点,去年8月西安已经建成了全国首个“车桩一体化”监督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最近市政府又出台了《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首次从政策层面上定义了市级平台和企业平台,提出双层平台管理体系概念,将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企业级信息运行平台系统结合起来。明确市级平台按照‘政府监督指导+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集中动态化管理,促进充换电设施的互联互通,优化城市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加速本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下,鼓励市级平台有序开展市场化运营;各企业可根据相关规范,在主管部门的监督引导下,结合运营管理需求自行建设、运营企业平台。从双平台的角度规范了我市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运营推广。

据了解,2017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7668辆,预计2018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8000辆。

工作人员为新能源汽车挂车牌

“也就是说,现在西安的新能源汽车车主下载我们平台的客户端后,就可以随时查找附近的充电桩,完成充电、手机付费。”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备设施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商务拓展经理汪沛说。

互联网+智能平台

促进行业互联互通

“车桩一体化平台是在‘互联网+’的经济思维模式下,高效便捷地破解车主、行业企业痛点,加快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探索。”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备设施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负责人黄群说。

经多地考察、反复研究,市科技局提出了车桩一体化平台—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思路,并确认由西安e充网于2017年启动平台建设及运营工作。而e充网团队成员多数出自国内大型互联网及能源领域知名企业,专业、高效和自觉的服务意识,驱动着团队把产品体验做好。

据了解,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行业资源,促进行业互联互通,优化车主用户体验;另一反面,帮助企业提升充电设施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01

针对新能源汽车车主用户

针对新能源汽车车主用户,平台研发了“西安e充网app”微信小程序“城市服务”等应用型服务,实现智能找桩、一键支付、  便捷充电,彻底解决车主痛点问题。在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的同时,还提供行业政策、资讯等一站式服务,让车主用车更省心。

02

针对新能源汽车车企

针对新能源汽车车主用户,平台研发了“西安e充网app”微信小程序“城市服务”等应用型服务,实现智能找桩、一键支付、  便捷充电,彻底解决车主痛点问题。在为车主提供充电服务的同时,还提供行业政策、资讯等一站式服务,让车主用车更省心。

03

针对充电桩桩企

可以提供消费者流量导入,接入平台后,可扩大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原有客户群体,提高充电设施运营使用效率;并可以就消费者建桩意愿收集,通过官网、APP收集客户建桩意愿,经核实筛选后提供至运营商。

谈到平台的发展,柴杰介绍:

下一步,市级平台还将推动开展全市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充电服务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充换电设施信息查询、导航、便民充电、支付结算、投诉受理、服务监督等公共服务。加快平台运营脚步,解决群众可能存在的各种充电问题、充电隐患。为规范我市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