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他们是一群黄土高原上的“听风者”。群山万壑中,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要迈过。
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守护着数百台风机,用钢的臂膀和铁的意志,让这片黄土地上风“驰”电“掣”。
他们是大唐宁夏分公司同心风电场的一帮年轻小伙。远离城市,远离亲人。不是冲动,而是他们不悔的抉择。
黄土高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传递着无数开拓者鏖战于这片荒芜之地的昂扬战歌。
循着崎岖的山路,绕过一道又一道沟坎,一台台风机“挥舞”着巨大的叶片欢迎着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冬天里的黄土高原,静谧中仿佛能感觉到一股涌动的力量。这股力量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份坚韧和执着。
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的大唐宁夏分公司同心风电场就坐落于这里。
沟壑纵横之中,一座小楼显得格外显眼。在一望无垠的黄土地上,这里既是他们 的办公地,也是他们常年守候的“家”。
于佳军,同心风电场场长,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家”。
集控室内,几名值班员正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显示屏上的各种数据,一丝一毫的差池,他们都不会放过。站在集控室里,于佳军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共有24名员工,平均年龄29岁,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团队。
与外边萧索的黄土地不同,办公区里一尘不染,秩序井然,充满着生活气息。“在这种环境里工作,是需要一定勇气和精神的。”于佳军告诉记者。这里远离城市,即便是开车去最近的集镇,也要在蜿蜒起伏的土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交通极为不便。冬天如果遇上大雪封山,断水断路,常常会几个星期都出不去。
而日常的生活用水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他们,这也是大唐宁夏公司各级领导最牵挂的。“风场刚开始运行时,我们用的是自己挖的水窖来存水,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现在 新的水窖已经派上了用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水罐车给我们运水,用水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即便是大雪封山也不怕了。”
寂寞,是对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最直接的考验。“上班还好,忙着工作还不觉得,但下班之后,哪怕去趟最近的集镇也是种奢侈的享受。黄土高原别看雄浑壮阔,我们看多了也就没有感觉了。”
面对困难,勇者无畏,智者无惑。虽然远离城市,远离亲人,但这帮年轻人已经学会了苦中作乐。“工作之余,我们会把我们的办公室和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还购置了一些娱乐设施,闲暇时间,我们会打打篮球、唱唱歌。”
一种精神引领着他们奋进,一种文化凝聚成大唐人坚强的品格。“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偌大的风电场,绵延起伏,方圆数百里,飞鸟不过。
艰苦的环境没有降低他们对工作的要 求。2017年全年,同心风电场发电量超过了4.3亿千瓦时,设备可利用率达到97%。数字背后的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大唐宁夏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总工程师杨枫告诉记者,雨雪天气后,风场道路难行,车辆无法通过,巡检人员到最远的风机处巡视,只能走着去。背着沉重的工器具,往返一次就要一天,回来之后,人累得几近虚脱。
“为实现风电场的少人值守,我们已经按计划在区域成立集控中心,让在现场留守的员工数量尽可能地减少。同时,近年来,我们公司的一切工作都在向基层倾斜,让基层的员工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大唐宁夏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肖仁利对记者说。
虽然生活艰苦,虽然孤独寂寞,但他们留存心底的是一份乐观和责任。在这里,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缩。黄土地上,阵阵寒风吹过。这些年轻的风电人,就如同一群“听风者”,他们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默默无闻,却点亮了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