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协鑫新能源安徽宿州埇桥光伏牡丹基地劳作
中国储能网讯:牡丹,除了观赏,还有其它用处吗?答案是有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就做起了油用牡丹的文章。一排排光伏板下,朵朵牡丹花开正艳,这样的布局不仅实现了光能、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也带动了扶贫新模式的诞生。
“油用牡丹作为新兴木本油料作物,不仅能高产优质食用油,还因为它喜阴畏热,适宜于在光伏电站下套种,这是一种很好的光伏农业新模式。”4月13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匡廷云院士在参观埇桥区光伏牡丹基地时这样说道。
作为项目建设运营方,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协鑫新能源)总裁孙兴平认为,光伏牡丹产业以“一光多用,一地多收”实现了多方共赢,“我们不仅为贫困地区带去一座座电站和政策性的扶贫资金,也带去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技能和新的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光两用,牡丹光伏两相安
光伏板整齐排列,白牡丹摇曳生姿,几位农民正忙着给牡丹除草松土。“这是我们种植的油用牡丹,也是我们探索的农光互补新模式。”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张耀邦指着绵延数里的牡丹花海说。
“牡丹历史悠久,但油用牡丹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前的牡丹大都是观赏和药用,牡丹籽榨油并不广为人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政安介绍,目前这一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油用牡丹种植面积仅50万亩,2017年就达到了500多万亩,这对于缓解我国的食用植物油缺口具有积极意义。
在发展光伏农业的进程中,为解决“争光争地争空间”的三大难题,协鑫新能源不仅在农业种植品种上进行选择,亦从产品和技术上进行调整。孙兴平告诉记者,“为解决‘争光照’难题,我们采用平单轴跟踪和折射板对植物进行补光;为不再‘争地’,我们用柔性支架和智能清洗技术减少光伏占地;为不再‘争空间’,我们抬高光伏支架和拉大光伏阵列间距”。
2016年以来,协鑫新能源在光伏电站内种植油用牡丹8000余亩,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山西4省13个基地。“预计到2020年,牡丹种植面积将达3万亩。”孙兴平说,油用牡丹结伴光伏发电,未来将成为绿色发展、粮油安全、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协鑫新能源安徽宿州埇桥光伏牡丹基地现场
振兴乡村,光伏扶贫再升级
丁平是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秦圩村的贫困户,自2016年开始她的生活有了大变样。
以前,丁平一家就靠种9亩地维持生活,现在她家的生计来路广了。“我把地流转了建(光伏)电站,有近1万元的收入;自己在这里打零工,每天60元,一年下来也差不多1万多元收入,加上每年还有(光伏电站)扶贫款3000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丁平边给油用牡丹边除草边说道。
光伏扶贫作为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但仅仅依靠光伏扶贫电站,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支付3000元,仍难实现贫困户的自身“造血”。
“光伏扶贫要同产业结合起来。没有产业光‘输血’,很难做到可持续。”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咨询专家姚文初说,“发展‘光伏+农业’,再延展到加工业、服务业,是可行路径。”
“为了解决光伏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我们的光伏扶贫也经历了多次探索和转变。”张耀邦说,“之前,我们靠单一的光伏扶贫电站,这是输血式的1.0版本;第二个阶段是让贫困户来我们农光互补基地务工,这是造血式的光伏扶贫2.0版本;当前,以油用牡丹等高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业为特征的光伏扶贫,是我们正迈向乡村振兴的3.0版。”
目前,协鑫新能源已成立牡丹公司,开发了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等产品,下一步将在牡丹食品、日化等方面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并着手发展牡丹花海观光旅游。
张耀邦介绍,“光伏牡丹+光伏扶贫”已延伸出了“技能扶贫”,即向贫困户及当地农民输送新农业发展的技术;延伸出了“产业发展”,即在当地打造一个新农业产业,进而发展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出了“理念扶贫”,带去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的理念。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