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黄河水电:迎风而立的“风电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2-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早上7点40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和嘹亮雄厚的口号声从远处传来,与初升的太阳一起将沉睡的塔拉滩叫醒。

“早上跑操,是我们每天早上的必修课,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为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加油打气。”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海南新能源发电部维护中心副主任李炜明告诉记者。

眼前的这群人沉稳干练、精气神儿十足,衣服上红绿相间的“SPIC”格外鲜艳、醒目。他们大多为80、90后,没有时尚的装扮,只有一身朴素的工作服。他们很多人的家都在外地,为了工作,远离亲人朋友、远离繁华都市,来到这荒芜人烟的地方。

“平日里,我们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风电场里,最近的小卖铺在30公里以外,最近的饭馆在120公里以外,连改善伙食的机会都没有,好在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想起和兄弟们一起度过的艰辛日子,李炜明的眼角泛起了闪闪泪光。

切吉西风电场,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4°C左右,常年狂风呼啸,严寒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30度左右。

在这样的天气,要爬上90米高的风塔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玩”了。200多节攀爬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手脚配合往上走,尖厉的风沙、极寒的天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更是为攀爬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平均下来,一天大概要爬上爬下3到5个风机,上班的时间基本都是在风机顶或者在攀爬风机塔的过程中度过的。”李炜明边说边给我们演示了攀爬风机的动作。

90米高的风机塔上,刺骨的寒风瞬间可以将厚厚的棉服穿透,冷的让人直打哆嗦,给处理设备缺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为风电场面积大,为了确保工作效率,他们只能每天早上出门干活前就带好中午的“干粮”,肚子饿的时候就在现场风一口,饭一口,匆匆填饱肚子,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早晨八点,保善营和颜生强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巡检工作,虽然太阳已经半挂天空,但气温仍然在零下十几度徘徊。

“虽然现在已经九点多钟了,但气温仍然是零下十几度左右,我们经常冻得都拿不起巡检设备了”。

“工作苦不苦?”

“苦,当然是苦。但再苦再累的工作总要有人来干啊!”

谈起电场员工的凝聚力,李炜明始终是一脸自豪。“大家都特别不服输。遇到问题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由19颗热忱之心,所构筑的团结、友爱的集体确实值得李炜明这样自信。

李炜明对公司风电产业发展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因为茶卡、切吉风电场是在他的见证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在别人眼里看来,这里可能仅仅是处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环境中的风电场,而在他的眼里,日新月异的戈壁滩和一排排傲然挺立的风机,无异于他们用心呵护的“孩子”,每次“成长”和“蜕变”都会带给他们发自内心的欣喜。

7年来,电站员工倾注在这片戈壁上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那些日日夜夜的坚守和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风电场目前年利用小时达到2260.89小时,超出设计值20.58%,年发电量超出设计值20.56%,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面对成绩和荣誉,李炜明淡定地说:“这没什么啊,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而已。”因为海拔高、紫外线强的原因,他的皮肤变得黝黑,因为日夜辛劳早已黑发染霜。即使经历了这么多,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他坚定的眼神和始终不忘初心的专注。

“我是一个风电郎,远离家乡在外闯,晴天烈日照脸庞,雨天泥地印两行……”

风、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我们期待着塔拉滩上的“风电郎”,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勇攀高峰,一步步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李龙 紫丽)

分享到:

关键字: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