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深圳用上云南清洁水电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8-01-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12月27日,由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建设的滇西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双极低端阀组成功投入运行,标志着该工程正式投运。

随着阀组成功解锁,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向深圳送出了第一度来自云南的清洁水电。作为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之一,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西起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东至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线路全长约1953公里,额定电压±800千伏,输送容量500万千瓦,是“西电东送”首条落点深圳的特高压直流工程。

啃下多个世界级“硬骨头”

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新松换流站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2350米),同时也是世界地震设防烈度最高的特高压站点(地震设防烈度达9度)。其中,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境内的线路区段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线路(平均海拔3600余米)。

高海拔和高地震烈度叠加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工程在主设备制造运输、电气绝缘、抗震设计等方面遇到诸多难题,且很多难题是“世界首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为此,南网开展了大量科技攻关,攻克了诸多世界级难题,为工程的顺利建成投产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南网工程管理团队集合电力工程、结构抗震等跨学科技术力量开展攻关,先后组织开展10余次背对背抗震方案计算校核,组织5次绝缘子及导线力学性能试验,在世界上首次采用800千伏直流穿墙套管和旁路开关加装阻尼减震装置、主要电气设备支架钢管格构式支架等抗震设计,创新研发了阀厅“Z”型连接金具等20种抗震金具。

仅用8个月时间,他们就完成了世界首个特高压换流站高地震烈度抗震设计,直流穿墙套管、旁路开关等关键设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均一次通过,成套解决方案为后续同类换流站建设发挥了示范作用,为同类直流输电工程的推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创新管理 建设精品工程

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跨越数量巨大,共跨越500千伏及以上线路55回次,数量超过“两渡”直流、金中直流总和;共跨越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94回次,单个放线段最多跨越包括500、220、110千伏共计10条交流线路。而且,多处铁路跨越需要在夜间“天窗”施工,最复杂放线段同时跨越龙大高速、广深港高铁和500、220、110千伏交流线路,广东境内施工现场还多次遭遇强台风正面袭击……这些都要求有效管控安全风险,不容有失。

为此,南网工程管理团队创新性推行风险分级分层管控,每月辨识并发布中级及以上风险。项目部、项目分部和各局基建部管理人员现场到位,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通过立体防控体系和有效管理措施,切实保障了施工安全。

此外,该工程管理团队还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网内首创GIS设备安装“五级防尘”措施,空气洁净度达9级,设备一次带电投产成功。线路采用“五管理、一关键”专项措施,通过施工相机APP实现全线实时监控,实体质量均衡提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南网工程管理团队依托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应用新技术63项,开展QC活动61项,获得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1项、电力建设关键技术1项、电力建设工法2项、电力建设优秀质量管理QC成果奖4项、南网基建优秀QC小组成果奖2项。

提升清洁电能输送能力

据了解,随着配套完善,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将于今年年中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增加云电外送能力500万千瓦,每年可向广东输送清洁能源约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深圳全年用电量的1/4。珠三角地区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二氧化硫12.3万吨。

目前,南网“西电东送”已成为南方五省区最直接、最牢固、最紧密的经济社会合作方式之一,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部地区和谐共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预计到2020年底,南网将建成“八交十一直”“西电东送”大通道,实现最大送电能力超过5000万千瓦,进一步促进东西部资源优化配置。

一直以来,南网认真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提高能源输送和系统调节能力,实现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超50%,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南网力量。

分享到:

关键字:水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