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2017年即将结束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建起来吗?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财经杂志 发布时间:2017-11-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碳排放交易也许能如约在全国展开,但最终能否被各方接受,取决于与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设置密切相关的数据、相关法规体系是否就绪。

11月22日,距离2017年划上句点仅剩39天。“在2017年底前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政府的这一承诺一再被提起。当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碳价调查》(下称《碳价调查》)显示,近半受访者预计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20年,甚至更早将所有关键环节建设到位。

但,另外近半受访者则持谨慎态度,认为中国全面建成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计划将于2021年至2025年期间实现。这份调查收集260份来自中国碳市场利益相关方的反馈。

自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在,各方期待中国在2017年底前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宣告,能够如期履约。

“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在等待国务院的批准,批准之后,应该很快就会宣布启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称。

不久前,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透露了同样的信息。

不过,参与《碳价调查》的受访者,明显流露出担忧。在谈及其所在单位是否为参与碳排放交易做了充分准备时,配额管理、碳交易被认为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两个领域,分别占44%和41%。

数据,会直接影响前述两个领域。在这个市场中,数据,既关系到政府相关部门设定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也将直接作用于市场和企业。如果数据不准确,交易的公信力就不存在。

“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碳排放交易市场而言非常重要。”《碳价调查》作者之一、中国碳论坛调研与项目经理HuwSlater对《财经》记者表示,数据质量是碳排放交易市场利益相关各方都颇为看重的,在数据采集、上报、核对各个环节,需建立相当完备的工作机制,才能建立起良好运转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中国政府在加快部署,比如,启动重点排放单位报送历史数据的工作,并要求数据必须接受独立第三方核查。

“但如果经过国家统一认可的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出错了,怎么办?”一位试点企业碳排放管理负责人对《财经》记者分析,在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过程中,曾遇到第三方核查机构出示的数据与企业提供数据不符的情况,最终主管部门选择采信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数据。这让企业觉得“冤”,“为此企业是要多掏钱的,而企业也是保证了自己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资质和能力,也应该有严格的管理”。

事实上,尽管已经在2016年启动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历史数据报告、核查、审核报送等工作,数据缺失仍是无法忽视的“先天不足”。

“对于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来说,排放数据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马爱民对《财经》记者称,针对第三方机构,“或许未来会建立一个机制,发挥类似裁判的作用。”

不仅仅是数据。《碳价调查》认为,中国碳市场法律框架有待明确,超六成受访者认同,应有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层面法律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法律依据。而这至今仍是空白。

“我们建立了很多其他制度,比如对各个地区都有考核制度,还有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比如做了类似环境影响评价那样的碳排放影响评价。”马爱民表示,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仍在初步阶段,“肯定有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企业门槛也会逐渐降低。”

2017年5月,碳排放配额试算工作在四川、江苏的电力、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开展,并向公众披露了相关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其中包含三行业配额基准值及配额计算方法。《碳价调查》称,“根据分配方案及试算结果,即使仅有电力行业被纳入,中国仍将建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其配额总量仍将接近欧盟碳市场的两倍,远超全球其他碳市场的体量。”

分享到:

关键字:碳排放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