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我国天然气产业概况分析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能源与动力 发布时间:2017-10-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截至2014年底,世界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59.5万亿立方米,累计产量103.5万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43.5万亿立方米(其中致密气83.6万亿立方米,页岩气196.8万亿立方米,煤层气5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184万亿立方米,其他为水溶气),累计产量5.9万亿立方米。按照目前年产量3.6万亿立方米测算,世界天然气资源可供开采200年以上。

世界典型国家天然气发展遵循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产业发展规律,快速发展期一般经历30年左右。

如美国1945年天然气消费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1970年增至6000亿立方米,经历了25年的快速发展,期间消费量年均增长约200亿立方米;

英国1970年天然气消费量突破100亿立方米,2000年增至968亿立方米,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期间消费量年均增长约30亿立方米;日本1976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00亿立方米,2012年增至1135亿立方米,经历了36年的快速发展,期间消费量年均增长约30亿立方米。

驱动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资源、基础设施、价格等方面。通常在能源转型中,加大天然气利用由环保问题触发,政策特别是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在天然气发展的关键节点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而市场化进程则是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80%,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后陆续发布《清洁空气法》《清洁电力计划》等,“页岩气革命”进一步加速了“气代煤”进程,到2015年,天然气占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升至29%,煤炭下降为16%。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英国出台《清洁空气法》,伦敦市区及近郊区设禁煤区,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严格限制煤炭大气污染物排放,鼓励利用天然气,随着煤炭逐步被天然气和石油所替代,困扰欧洲国家多年的煤烟型污染才得以解决。

中国天然气发展概况:

中国天然气资源储备

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地质储量13.01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2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629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063亿立方米;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302亿立方米。

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058亿立方米,产量1368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7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4%。自2014年起,中国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增速均有所放缓,但消费量的增速仍然持续大于产量的增速。

随着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燃气替代煤炭供电供热需求的提升,天然气下游消费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开发国内非常规天然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是解决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的三大主要途径。

天然气供应

国产气已形成常规、非常规多元供气局面。2005年国内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2015年增至1350亿立方米。其中,2015年全国煤层气地面抽采量4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页岩气勘探开发2011年获得工业性突破,2015年页岩气产量约46亿立方米。

进口气已形成管道气和LNG多渠道供应格局,资源进口国有10个以上。2015年,进口气量614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进口量356亿立方米,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缅甸、乌兹别克斯坦等国;LNG进口量258亿立方米,长协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现货进口主要来自也门、阿尔及利亚等国。

天然气消费

200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68亿立方米,2015年消费量增至1931亿立方米。2005—2015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16%,是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的3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2.4%增至2015年的5.9%,人均年用气量约140立方米。

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

截至2015年底,全国建成陕京线、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长输管道里程约6.4万千米;建成LNG接收站12座,总接收能力4380万吨/年;建成地下储气库18座,有效工作气量5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发电装机5700万千瓦(不含分布式);建成CNG/LNG加气站6500座,船用LNG加注站13座。

目前已形成常规和非常规国产气、陆上进口管道气、海上进口LNG等多气源互济,“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供气格局;形成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两大主力调峰方式,管网覆盖主要产气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多轮机构改革、企业重组等方面改革,中国天然气产业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其他所有制企业为辅,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管输、下游消费市场不同程度竞争的产业格局。

政府管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协调全国油气行业相关政策、重大项目投资和对外合资合作等,国土资源部负责上游勘探、开发的许可管理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出资人身份负责监管天然气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

此外,商务部、环保部、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履行对天然气行业的管理或监管。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参与主体逐步多元。

除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外,延长石油等依托既有区块参与上游勘查开采,京能、宝莫等通过新疆试点区块招投标进入上游勘探,华电、华能、重庆能投等通过招标进入页岩气上游,晋煤、河南煤层气等从事煤层气勘查开采,石化油服、长城钻探、杰瑞等多种主体参与油田服务。

对外合作方面,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拥有陆上天然气勘探开发对外合作专营权,中国海油拥有海上专营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联煤层气公司和河南煤层气公司拥有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权。

目前天然气干线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国有公司采取上中下游一体化模式管理运营,区域或省内长输管道除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所建支线外,还存在与地方企业合资共建、地方管输公司或燃气公司独建等多种模式。

天然气主要批发商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除部分直供给电厂、工业等用户外,其余均分销给省级管网、城市燃气公司、小型LNG工厂等,然后经二次或多次销售给居民、工业、CNG加气站等终端用户。配售领域大多由地方政府授权特许经营。

目前国内有超过200家城市燃气公司,2015年5大城市燃气公司(北京燃气、华润燃气、新奥燃气、中国燃气、中华煤气)合计销量相当于全国天然气销售总量的30%。

责任编辑:张珊珊

分享到:

关键字: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