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海电力员工为村民讲解用电设备安全注意事项。
王静/摄
中国储能网讯:青海省电力公司日前透露,2016年以来,青海新一轮农网“两年攻坚战”工程总投资达45.74亿元,对8个市(州)33个县农网实施改造升级,有效解决了农村低电压问题,充分满足了农家客栈等用电需求,缓解了旅游业、餐饮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荷增长压力,全省121.39万人从中受惠。
村民用电越来越好
9月20日上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镇曹多隆村4号变压器投运成功,解决了该村长久以来的低电压问题。曹多隆村距县城20公里,坐落于碧波荡漾的龙羊峡岸边,村民依靠种植、渔业和养殖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近年来,村里人口不断增多,21户新增居民搬迁到村子最南头,开始了新生活,马文辉便是其中一户。“今天我们就能用上洗衣机、电磁炉了,所有电器一起使用也不怕跳闸了。”马文辉擦拭着搁置已久的电磁炉高兴地说,“以前村里供电半径长,我和周边21户村民只能用到照明电,大年三十连春节联欢晚会都看不了,所有家电都成了摆设。”
在偏远农牧区,像马文辉一样生活的村民还有很多。为了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6月23日,国家电网公司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在西宁签署了《共同推进青海省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合作协议》,将电网建设工程列为政府精准扶贫、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青海电力集中力量实施555个中心村改造和326个村村通动力电工程,重点安排解决农村老旧电网改造升级、扶贫村电网改造、异地搬迁通电等问题。
截至目前,该公司新建、改造变电站41座,总容量829兆伏安;新建、改造配电变压器3945台,总容量566兆伏安,新建、改造高低压电力线路12425.26千米,全面解决了部分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的问题,提高了农网供电安全性,有效缩短了农牧区高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再添新动力。
小康道路越走越宽
“合上刀闸,脱谷机就开始工作了,吐出的谷皮变成饲料,我的藏香猪不愁没营养,干净的藜麦又能卖上好价钱,你说是不是双丰收。”说起年内新通的动力电,村里的养殖户安绪龙感触颇深。
电能足了,村民富了。为了畅通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小康路,按照青海省政府发展要求,青海电力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及主要用电特征,大力推行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主导模式,统筹兼顾多元化需求,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
如今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牧民固有的发展观念,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工业的不断发展下,曹多隆村已有50多户村民办起了养殖加工,他们成立了渔业合作社,引进现代化的采收和加工机械,将母亲河独有的馈赠变成致富的“软黄金”。
“动力电通到合作社,也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新路子。我们打算修建一个能容纳10万吨鱼肉的冷库,延长鱼肉的储存期,在淡季卖出好价格,这样村民的收入至少能翻两番。” 曹多隆村书记胡禀伟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自2016年以来,青海电力以建设“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化农村电网”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开展政企合作,以农配网“整村整线整台区改造”为理念,以“三部一代”为抓手,逐步完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解决了农村电网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实现了1.76万户通动力电,惠及人口22.84万,为高原农牧民脱贫致富带来新希望。
青海电力运检部主任袁志毅介绍,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的整体工作部署,两年间,青海共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909项,截至目前,整体工程进度已完成98%,建设单位正在倒排工期,强化工程进度督导,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确保收尾工程 “9·30”务期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