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充电运营商打造车桩网互通互联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8-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们正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圈。从新能源汽车整个产品和零部件,包括换电服务、电池回收利用、充电服务、售后服务,扩展到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分时、汽车共享,再扩展到智慧交通,有了数据流、能量流,就可以把人、车、环境、城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将会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大的生态圈。”7月20日举办的第二届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高峰论坛上,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原诚寅勾勒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远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迅猛,这种全新的出行方式正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时,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充电桩、运营平台、分时租赁等互联互通,也成为重要一环。

运营商打造车桩网互联互通

“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约20万台,增速总体呈现放缓趋势。从充电基础设施来看,根据国家能源局《2017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今年将完成90万个充电桩的安装。无论从新能源汽车还是充电基础设施来讲,发展均非常迅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坚在此次论坛上表示。

北京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介绍说:“以北京为例,充电桩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相继布局9万余个。其中,公共充电桩1.7万个,私人充电桩6.5万个。截至6月底,新能源汽车总量也接近14万辆。”

那么,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量的增长,如何实现智慧联网、智慧管控已经成为摆在车企、充电桩运营商面前的难题。“目前,国家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做这项工作,以智慧车联网为核心,充电服务、汽车服务和电网服务为三大基础服务,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增值服务,打造国际领先、高度市场化与互联网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国网公司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国家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行总监阙诗丰说。

据介绍,国家电网公司目前已建设充电站5526座,充电桩4.5万个。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平台+网站+App”构成的整体服务,并且通过智慧车联网平台对充电桩进行有效地监控、管理运营服务、故障报修、抢修等。截至今年6月,已接入的充电桩数量是16.6万个,其中社会充电桩11万个,注册用户13万,除此以外的汽车、桩企、充电服务的厂商,也都在纷纷接入这个平台。

阙诗丰表示:“智慧车联网平台中的区域,如华北、华中等各个区域里充电的数量、规模、频次,甚至一些充电场站现场的视频,都可以在该平台上直接调取,出现的任何服务、质量问题也可以直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反映。以充电桩作为一个能源的入口,以车联网作为基础的服务,为未来分布式能源的业主、新能源汽车车主、电网三方都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不仅国家电网公司在加大车、桩、网互通互联的力度,一些充电运营商也在积极构建互联平台,开拓商业模式。“现在业内比较被看好的技术是群管群控的技术。我们定义新能源汽车企业未来一定是10部以上车综合场站充电服务的群体。比如10台车同时分配,可以平均分配,也可以优先分配,也可以单独为某一台车优先充电。”北汽特来电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晓伟表示。

据介绍,该公司开发的云平台大数据已经辐射了中国240个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充电用户达到28万,该平台能够提供设备的接入、手机App、系统管理、支持分级授权、充电运营、充值支付、监控预警等标准化服务。

目前,国内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公司、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星星充电等,都在打造车、桩、网互通互联。

运营商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

“智慧车联网方面有两大体系目标,一方面是充电桩,另一方面是电动汽车。充电桩的服务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充电桩企业,最后构成一个充电服务的整体概念,还包括光伏、储能、交易、信息的互联互通,统一构成充电网络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电费的下降、电网的削峰填谷、消纳更多的清洁能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体验。”阙诗丰说。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兴产业,充电运营商或将面临许多困境。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赵争鸣在此次大会上表示,目前备受关注的技术难题一个是控制问题,另一个是无线传输和电磁干扰,但并非不可克服的瓶颈。

北京中麒汽车星星充电公司华北大区总经理王常青认为,目前充电桩运营商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技术转升困难,二是场地资源有限,三是人才和信心不足。但他坚信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信心和包容心,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好、走得更远。

分享到:

关键字:充换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