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上海共识:技术创新 是中国品牌向上突破口

作者:李卓聪 来源:21世纪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7-05-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增加近一倍,中国汽车年产量很可能达到5000万辆。” 5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2017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中表示。

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之下,2017年同样是中国汽车产业求新求变的一年。无论是新兴跨界车企的强势介入,还是智能互联的普及应用,创新和变革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一方面,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大趋势,另一方面,经过了15年多发展的自主汽车品牌,也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自主品牌为向上而不断发力,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汽车行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突围电动车成本

去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占世界市场的50%,达到了世界第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一种效果,是因为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其他国家政府不一样的办法。中国是政府强干预、市场竞争为辅推动电动汽车。”董扬说,中国政府的做法在初期效果比较明显,概括来说,就是用政策营造市场,用市场带动创新。

除此之外,董扬认为,智能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非常需要社会和基础设施的配合才能发展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是全社会的坚持,必须由政府来主导。

然而在政府强干预带来红利的背面,是国家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成本加剧。

“在目前产业链尚不成熟、电池技术未有较大突破和国家补贴加快退坡情况下,需要解决消费普遍面临的高购买成本、低续航里程、车辆安全隐患、充电便利性不足等消费痛点,这在技术和成本上均有较大压力。”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说。

对此,为推动整个产业链成本的下降,“一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将电机、电控、充电机全面整合来降低成本。”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苏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二是可以通过供应商进行合资合作,从产业链进行延伸,进行成本的分摊。”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大,产品迭代发展速度快,中国两年一换代,而其他地方要五年。”董扬表示,中国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的创新速度远快于其他地方。他很有信心,经过五到十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会和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一样好。

中国品牌向上要踏实做研发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中国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吸引了全球各路资本和人才的关注,“如何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冲破藩篱、实现向上发展,成为中国品牌车企的重大课题。”安进认为,中国品牌汽车经已发展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

实际上,当前中国品牌车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重视产品设计,以SUV、移动互联、新能源、新销售模式等为契机,在市场份额占有上,崛起势头非常明显,2016年中国品牌的乘用车整个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3.2%,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而在细分市场中,去年自主MPV占据了销量十强中的九席位置。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中国品牌的时代。”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区永坚评价道。不过,相对于外资品牌,自主品牌的劣势也十分明显。首先就体现在中国品牌的品牌认可度不高,其知名度和品牌溢价能力与外资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主力产品依然在10万以下的区间。

“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了品牌影响力上,但品牌影响力是结果,其背后是产品品质、核心技术、模式创新等的差距。”安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品牌品质软肋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的支撑不够,是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安进坦言,靠洋品牌零部件“加身”的拿来主义,并不能提升中国自主品牌的品质和形象。

“只有脚踏实地做研发,‘核心技术’才不是广告语。”安进强调。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安进总结了四大机遇和挑战:一是以能源结构的转型为突破口;二是以电动化、智能化抢占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制高点;三是正在改变汽车生态的汽车共享时代的颠覆思维;四是制造业必须实现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新。

夹缝中起步的自主品牌,在经历了微薄利润下的顽强生存,与艰苦的研发创新之后,中国品牌将走进不可阻挡的品牌向上突破时期。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