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大青山上,冬夏更替。草原深处,春华秋实。在这里转战全国电力建设市场的中国能建西北电建建设者,坚持“精益创造价值、精品引领未来”的企业作风,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内蒙古风电工程的建设中,用他们竭诚敬业,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的的卓然风采,为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老将技高----姜 涛
姜涛,60后,内蒙古风电项目电气专工,身材魁梧,性格耿直,脸上永远挂着憨厚的笑容。打开他的履历,才发现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草根”,他从最初的一名放电缆工人到热工调试,再到电气专工,其成长经历活脱脱一个“小人物的逆袭人生”。
2016年任项目电气专工,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只要现场一有问题,他总是第一个奔赴现场,对问题进行检查、分析、处理一气呵成,只要他的出场再棘手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在武川三圣太风场风机240小时试运行期间,21号风机导电轨发生故障导致风机停止运行。故障就是命令,刻不容缓。由于风机塔筒内的导电轨,是在出厂前已经安装在塔筒内壁上,而且同一列导电轨固定柱的直线度不大于±1/20m。紧邻对接法兰处第一个固定柱左右偏差不得超过1mm,其余固定柱左右偏差不得超过2.5mm。如果现场烧毁二次更换不但有悬空操作的危险,还不能满足安装精度要求。对此,姜涛根据锥形塔筒内的情况,自己设计了工装,解决了人员在塔筒内悬空无法站立操作的问题,并按照“三点定位原理”,分别将两个特制的定位螺柱固定在塔筒两端原有的导电轨固定支撑上,调平后用螺母拧紧。再扯两根渔线,绑紧。同时,从塔筒门梯子的空隙里井导电轨直接穿到塔筒爬梯将导电轨吊上去,只需参照二根渔线将导电轨垂直度调整到位后,便顺利完成导电轨更换。这样安装,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保证了导电轨定位的精度,赢得业主多次称赞。
“找老姜,老姜(将)出马,一个顶俩。”这是现场业主运行人员在遇见技术故障的第一句话,他总会积极的去检查、处理。每当问题处理完后,面对运行人员的十万个为什么?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他们,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姜大师”。
隐患克星----于利民
于利民,70后,内蒙古风电项目安全专工,在安全管理上,他深刻认识到,唯有提高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从安全培训到现场监督,从安全制度的编制到安全文件的学习,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集中检查与分散检查相结合,逐步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016年,武川三圣太风场面临年底并网发电的压力,天气正值隆冬数九,现场大雪纷飞,气温下降到零下30℃。风雪急,工期急,于利民更急。他每天奔波在现场的各个送出线路、风场等各个施工点,对高空、运输吊装、用电作业等进行检查监督。同时,督促施工单位技术交底、班前会、安全用品的配备、冬施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针对现场的安全顽疾,他主动想办法、出主意,使其全部得到有效整改落实。
茫茫草原,牛羊追逐,风机高耸,巨轮波轮。当一个又一个风机圆满完成240小时试运行的时候,他又奔赴乌兰5号风场开始了他的安全之行,用他的话讲,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采取细水长流式的‘软教育’才能产生‘硬’效果。也正因为他身负安全的重任,所以,从内心萌生出对安全工作的一种“怕”,这种“怕”不是怯懦,而是源于他对岗位的敬畏,对每一个风电人生命的敬重。
后起之秀---冯 飞
冯飞,80后,内蒙古风电项目吊装专工,出身汽机专工的他,初到乌兰五号风场施工现场的他,从风机安装手册,现场实物等方面入手熟悉风机各个部件,并从吊车性能,安全措施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严格审核把关,掌握风机吊装的全方面工作。面对恶劣的环境,紧张的工期,他始终坚持在施工一线,踏实工作,克服不利因素,监督检查吊装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和解决风机吊装中存在的问题。“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忘学习,白天在现场熟悉操作流程,做现场技术旁站监督。晚上查阅资料和规范,刻苦钻研。他从“一点一滴”挑起了风机吊装管理工作的大梁。在他身上,也始终洋溢着一种责任的力量,一种前进的希望。也正是这种希望和力量,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一点抱怨和退缩,有的只是扎扎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每一步工作。
不一样的年龄,却是一样的工作态度。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才使得项目的执行赢得业主点赞。
大青山上,沟壑汇百川。草原深处,风好正扬帆。他们是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他们将一如既往,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同心同向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