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京市经信委 发布时间:2017-04-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4月11日,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中国航发航材院举行,工信部原材料司、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海淀区、顺义区、房山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和北大刘忠范院士等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建设创新中心: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产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明确了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赋予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对北京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推广一批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通用技术,创制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产出一批世界级的创新成果。2016年,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北京市已创建了首批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联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并创建了工业大数据等3家北京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底,北京市将建设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并积极申请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列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充分利用北京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聚焦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加快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升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的产业创新能力。

占据石墨烯产业创新制高点:充分发挥北京多重优势

目前,北京石墨烯研究综合实力全国首屈一指,院所数量及研究人员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拥有20多个包含院士在内的带头人和研发团队,2007—2015年,石墨烯领域累计申请专利数达到1187项,单位GDP产出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一,一些领域实现国际领跑。在产业化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典型企业:中国航发航材院已落地产业公司11家,2016年石墨烯科研成果转化收益达到4亿元,累计达到7亿元,石墨烯铝合金导线和石墨烯电子封装材料获得工信部认可,进入工信部首批次重点示范项目;京东方在研发石墨烯光电器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爱家科技发明的三维体系石墨烯材料在远红外线转化功率上比传统碳系材料提高30%;名朔科技的石墨烯新型散热材料已在通州区示范应用。

为占据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北京市与中国航发基于中国航发航材院9年来在石墨烯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联合发起设立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并积极创建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对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和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重点推进三大任务:构建全球一流的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孵化中心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主要由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和石墨烯产业联盟组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组织格局,聚集了最优资源的优势、构建了多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了“众智”型研发模式、建立了共享型产业公地。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是:成为“全球一流的石墨烯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孵化中心”。到2020年,将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突破石墨烯应用材料复合化共性技术,实现现有材料升级换代,获得7个以上国际领先的石墨烯杀手锏应用。二是解决石墨烯批量化制备及应用的通用技术,实现100吨石墨烯低成本制备和应用,形成千亿级产业核心。三是瞄准国际前沿,掌握石墨烯颠覆性技术,推进10个“中国发明,世界第一”的石墨烯前沿技术,形成100份国际专利和国际标准,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百人队伍。

北京研发、多方转化、军民融合、反哺创新:探索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坚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枢纽,与多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军工尖端装备、半导体、电力传输及电池等领域获得了应用,并积极推进在天津、深圳、沈阳、呼和浩特、常州和宁波等地的产业化落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北京研发、多方转化、军民融合、反哺创新的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

未来,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将引导开展石墨烯前沿技术、石墨烯应用技术和石墨烯产业技术发展,发挥地方政府产业引领示范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典范,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北京创新主核心、京津冀大平台、全国大网络的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使北京成为全球石墨烯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全国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协同中心,石墨烯军民融合的示范区,国家石墨烯高端产业的主引擎和主力军。

分享到:

关键字:石墨烯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