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三峡新能源海上风电排头兵: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三峡新能源 发布时间:2017-02-1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获得集团公司2016年度“红旗班组”荣誉称号,三峡新能源以此为契机,根据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弘扬红旗班组典型事迹,使之成为激励职工群众爱岗敬业、奉献拼搏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班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风光三峡”、“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目标注入强大正能量。

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典型事迹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年轻、敢于挑战,他们身处一线、甘于奉献,他们怀揣梦想、充满干劲,他们是三峡新能源海上风电事业的排头兵——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2016年度,在集团公司及三峡新能源的领导下,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以质量和安全管理为核心,不断学习和传承三峡精神,全面强化质量、安全、进度管控,建成并投运亚洲首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国内首条220千伏三芯海缆,实现响水近海风电场主体工程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一)严格进度管控,提前两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响水近海风电项目原定目标为2016年底实现全部机组并网发电,风机基础及安装工程合同工期为2016年10月31日完成全部风机吊装。

建设过程中,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组织各参建单位提前谋划、积极动作,根据现场情况要求参建单位增加人机资源投入,先后克服施工海域七八月份台风天气频发、风机设备供货紧张等困难,创造了50天完成32台风机海上安装的“响水速度”。本项目于2016年9月3日完成主体工程全部风机吊装,为实现大风期全场风机并网发电创造了条件;于2016年10月1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部风机并网发电,为2016年度响水近海风电场发电量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二)高标准、严要求,多措并举保证工程质量

响水近海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为各工作面配备专业工程管理人员,从设备出场验收、基础施工到风机码头拼装、海上吊装、调试消缺全过程跟进。在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已投运风机全部实现一次性成功并网。

在自身监管及监理管理的基础上,工程管理部引入专业第三方为工程质量把关,上海院对主体工程施工结果进行复核,53个基础施工经复测全部满足设计要求;上海电缆研究所对220千伏海缆生产及敷设进行全过程监造,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首根220千伏三芯海缆,制造及敷设过程中均未出现质量缺陷,自2016年1月份投运以来,运行情况稳定。工程管理部在建设过程中适时邀请江苏省电力质量监督中心站在基础施工、升压站受电、风机投运等阶段对项目开展质量监督检查,通过各参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实施的高标准、严要求的质量管控措施及充分的事前准备,第三批风机更是以“零整改”通过并网发电前的质量监检。

(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做到防范到位不留死角

工程管理部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在现场既要抓工程质量,也要抓安全管理,坚决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建立应急预案快速响应机制,在最大程度抓紧海上施工窗口期的同时保证人员、设备安全;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危险源辨识及安全技术交底,将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及时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告知;加强部门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及时进行总结和说明,对应注意的事项提出明确的防范措施,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人身安全。

(四)设计、招标、施工“三优化”,力争降低工程造价

响水近海风电项目作为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管理部从招标阶段即加强管控,不断探索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策略;不断加强设计优化,设计院根据试桩成果,联合风机厂家开展载荷计算及基础、塔筒设计优化,风机基础钢材量技施阶段相较于初步设计阶段优化约8000吨;不断优化标段划分,在升压站设备采购、升压站基础施工、主体工程施工等标段划分方面提出优化方案;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在各参建单位的统筹安排及加大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风机吊装比原定工期提前近两个月,发电量收益大幅提高,除风机吊装等形象进度外,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同步跟进,争取实现收益最大化。

自响水近海风电场项目开工,响水公司工程管理部即驻守现场,他们奔波在陆海一线,见证一台台风机在黄海海域拔地而起;他们经验并不丰富,但都有一颗勤于探索、永攀高峰的心;他们在海上遇到无数的困难,但总能从容应对、迎刃而解;他们创造了数个国内“第一”,但从不骄傲自满,仍谨小慎微。从项目准备到开工建设、从并网发电到完工验收,他们始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用“三峡精神”感染每一位项目参与者。他们以先行者的勇气和智慧,助力集团公司实现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宏图,在祖国广阔的海岸线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分享到:

关键字:三峡新能源 海上风电 响水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