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能源汽车巨头南京金龙:2017年客车、乘用车双线作战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7-03-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市场销量在80万辆左右。其中,乘用车的消费进一步增强,预计占比会突破7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近日对媒体表示。

正是在迅猛发展的行业大环境下,商界枭雄黄宏生掌舵的南京金龙开始大踏步前进。南京金龙刚刚公布不久的2017年全面规划显示,公司即将在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双线作战。其中,位于南京市溧水开发区的南京金龙乘用车生产基地将于2017年下半年投产,未来将达到1000亿元生产规模。

此外,接近南京金龙的相关人士对和讯网表示,目前开沃汽车(南京金龙母公司)财务指标已满足上市条件,正在积极筹划上市工作,并考虑引入众多投资者。开沃汽车正与各大股权机构谈判中,目前已有诸多PE机构前往调研。

据和讯网记者了解新能源汽车近几年一直受众多投资机构青睐,格力电器(000651,股吧)董明珠就入股珠海银隆客车,珠海银隆2015年净利润4个亿,市场估值却高达130亿。北汽新能源2016年盈利1.8亿元,早前一直亏损状态,北汽新能源新一轮的融资计划已于1月25日启动,抛出80亿元的增资方案,投后估值高达240亿元。据工信部数合格证数据统计的的新能源客车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开沃汽车是唯一一家尚未上市的公司,因此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黑马。

“家电传奇”黄宏生跨界新能源

从深圳到南京,二次创业的商场传奇黄宏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短短几年时间,黄宏生就带领南京金龙从亏损中异军突起,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大巨头。

2011年重组之初,当时的南京金龙可谓是举步维艰。订单没有、生产停滞、人才流失,整个公司仅剩300多人。就是在这时,黄宏生正式入驻重组南京金龙。

2011-2014年,南京金龙每年亏损额度达到4000万元以上。而2015年,南京金龙新能源客车的产量高达8796台,仅次于宇通客车(600066,股吧),位居行业亚军,纯利润超过5亿元。

化腐朽为神奇的秘诀是黄宏生的勤奋与身先士卒。 他从深圳的豪华别墅迁入南京金龙的工厂常住,与一线员工同吃同住。一天天都是和车间工人、工程师、客户打交道。

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南京金龙快速占据了人才高地,吸纳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研发、技术、生产、质量、营销领域的杰出人才,快速形成了拳头产品、核心技术,并充分发挥了创维系产业“以快打慢”的优势,连续两年名列行业亚军。

南京金龙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成绩。2016年,南京金龙发力技术研发,与加拿大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研发企业合作,率先在全国研发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自主制造技术。一旦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实现量产,将使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据和讯网了解,国内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几乎95%都是本土自主品牌的天下,这也给包括南京金龙在内的自主品牌以足够的信心去发展、拼搏,开拓海外市场。根据公司规划,到2020年,南京金龙将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20万辆的规模,并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

“南京金龙目前已拥有一支65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在纯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领域获得专利超过350项。”黄宏生对媒体表示。

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双线作战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了惊人的62万辆,较2015年上涨了76%,其中,新能源客车及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供求均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京金龙开始了新能源客车、乘用车的双线作战。

据悉,在南京市溧水开发区建设的南京金龙乘用车生产基地,2017年下半年即将投产7座SUV及MPV新能源车型。该基地总投资为50亿元,未来实现年产量100万台,年产值1000亿元。

另外,在2016年11月初,南京金龙新能源基地在坪山开工。该基地计划投资80亿人民币,分三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万辆大中型客车、2万辆轻型商用车的生产能力,同步规划新能源MPV和SUV。

黄宏生在深圳基地的仪式上曾表示:“能源汽车的世界级产业将从深圳腾飞,坪山基地将建设成为创维系新能源汽车战略研发技术中心、高端智造中心、面向一路一带的出口加工示范基地,以及面向全球的开沃汽车大数据中心。”

2017年,为了更大程度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南京金龙还将成立中央研究院,在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技术上寻求突破,实现科学、智能、高效的整车控制和电池管理,并不断积累在车身轻量化、震动及噪音控制、热管理、汽车动力性能和能耗管理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中央研究院也将继续研发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为市场化作技术准备。

作者:王志福

分享到:

关键字:南京金龙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