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2月15日,董明珠宣布以个人名义,联合大连万达集团、中集集团、北京燕赵汇金、江苏京东邦能等企业与个人,向银隆增资30亿,获得其22.388%的股权。成功投资的董明珠显得相当兴奋。她提前给消费者描绘了一幅图景:“全中国用银隆电池,雾霾天能少一半。”有了董明珠的投资和宣传,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和他执掌的新能源车企业引发投资者的关注。
10年前涉足新能源业
成立专家组研发动力电池
究竟是怎样的一家公司,能让董明珠如此孤注一掷?
作为珠海银隆的董事长和创始人,公开资料中,关于魏银仓早期的信息十分有限。随着格力收购计划的推进,魏银仓被推向台前。魏银仓出生于1959年,现年57岁。从公开报道中看,在格力收购事宜公布前大概一年的时间,魏银仓开始以电池行业突出人物的身份获得一定曝光率。
魏银仓表示,自己在国内10年前开始涉足新能源行业,加上20多年前在公共交通领域的研究,已经30多年了。而根据珠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公示的信息,早在2004年9月,魏银仓就在珠海注册了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7亿元。
善于资本运作的魏银仓一开始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在房地产、担保、二手车、航空器材(无人直升机)、农业等领域有所投资。很快,魏银仓瞄准了电动汽车核心“三电”中最关键、也是利润最高的动力电池,并成立专家组进行研发。
2009年6月,有媒体突然爆料称,沉寂多年的珠海银通专家组成功研发出了环型纳米超导锂离子动力电池,首次使纯电动大巴车的续航里程延长到500公里,即一辆公交车一次充电至少可以跑一整天,每次充电时间只需十几分钟。
海外收购锂电池公司
掌握先进技术成功扭亏为盈
2009年12月30日,魏银仓成立了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彼时,银隆的诞生也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该工程计划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在3年内,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机动车燃油是能耗大头,也是雾霾的源头之一,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于“抗霾”而言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珠海银隆是“新兵”,也是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其关键节点源自一次海外收购:2011年,银隆战略控股了美国奥钛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藉此掌握了电动车锂电池的钛酸锂材料生产技术,走上了一条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奥钛是业内一家知名企业,夏威夷岛上夜晚照明用的都是奥钛电池的储能电池。但是,这并不是一家很“强”的企业:从早期的军用到后期转民用,这家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在新能源动力业内,银隆的名头不及比亚迪、CATL等一批老牌厂商,更不及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但在掌握钛酸锂电池技术后,银隆在2012至2013年期间,先后收购了珠海广通汽车、石家庄中博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迅速发展了动力、储能锂电池及电动公交车生产和研发能力,成功扭亏为盈。
新能源产品如何落地
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电动车
银隆的钛酸锂电池在安全性和电池寿命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董明珠说:“我用特斯拉,三年不到就换电池了。我代表银隆说一句话,你用了银隆车,十年保证你不换,这就是中国骄傲。”不过,虽然媒体普遍热炒董明珠联合王健林投资“造车”,但董明珠却数番明确表示“看中的并不是车”,她甚至直言“对银隆的车兴趣不大,看中的是其他核心技术”。
据了解,银隆此前有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客车两大业务。北京公交已经大量使用银隆钛电池和银隆纯电动客车。而现在在美国运行的800多辆电动大巴中,有790辆采用了银隆钛酸锂电池。
截至2015年底,银隆已分别在广东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庄建成三大生产基地,已具备年产纯电动客车3.3万辆、运动型多功能电动车10万辆、电池6.2亿安时、钛酸锂电池原材料5000吨、储能800MW的强大生产能力。
在魏银仓看来,“中国电动汽车的希望,要靠有创新能力、有创造思维的人,能够和传统车厂已有的资产、技术、人才整合,这是适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捷径”。
银隆在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订单7000辆,产值总金额达百亿元。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纯电动客车年销量全国排行第七。
谈及未来乘用车产品的规划,魏银仓表示,“90%以上的消费者每天出行距离在50公里以内,我们不会放弃90%的市场而去追求高端,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电动车。”魏银仓表示,银隆今年的产值和利润,已经有进入行业前五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