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办、《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社承办的“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论坛日前在京举行。18位专家学者以及能源业界人士,就中国能源革命、国际能源形势、传统与新能源、中国能源政策、全球能源互联网等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全程主持。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只是表明症状,真正的病根在于能源生产利用方式效率不高。中国向清洁能源方向发展是大趋势,同时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需要从技术、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重大变革。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中国不缺能源,中国最大能源来自于能效的提高、能源的节约。他分析说,能源浪费表现在能源生产方式落后、能源生产效率低;能源转化效率低,包括从煤到电,再到热,能源转化效率低;能源使用效率更低。傅成玉指出,新能源革命来自于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生产方式革命,要从技术上解决消费端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清洁煤技术,中国的节能潜力非常大,能效提高的潜力非常大。
对于新能源技术革新,傅成玉认为要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力,传统能源上是国企为主,新能源上是民企为主,这两端要共同发力,传统能源也要清洁化。他提醒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没制度、没法律,是执法不严,甚至是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高污染、高排放的还在生产,这对大家都是伤害。”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范必对国家能源委员会最新的能源政策进行了解读。他透露,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油气矿权制度改革写入了这次能源委的决定当中。此外,还包括要理顺电力输配环节,深化能源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支持民营经济进入能源领域。完善鼓励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机制,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对于能源安全,既要立足国内又要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多元稳定的供给格局。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白俊认为,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向更清洁更低碳能源转型是大趋势,但是这个过程恐怕比较漫长,甚至中间可能有反复。现在很多新型能源没有传统能源的优势,成本没有它低,而且没有其稳定性,如何让新能源更有竞争力。大规模储能技术如果能够解决,对于传统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016年11月4日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APEC能源理事会理事吴宗鑫评价说,这是一个国际上非常难得的得到广泛认可、广泛共识、广泛推动的协议。其标志着两百多年以来化石能源时代的结束,是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或者是低碳、无碳能源发展的重要标志。
他同时称,中国要向新能源方向发展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我们还处在一个能源增长时期。与发达国家大量发展天然气相比,中国的天然气比重还较低。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可再生能源替代带来的挑战,都需要我们从技术、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