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上海:探索充电桩未来发展新路径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6-1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当前,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充电基础设施还极不完善,社会资本认识到充电设施的发展潜力,纷纷参与到这场盛宴当中,上海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换电设施建设的“第一战线”,正不断探索整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创造优质市场环境

“上海充电设施市场准入门槛低,没什么地方保护。”一位江苏充电桩企业负责人聊天时说道。

从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了解到,上海市今年对充电桩政策补贴扶持力度比2015年加大一倍,补贴方式扩展到建设和运营两个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充电电量进行度电补贴和上限。建设环节,直流充换电设施(含交直流一体机)补贴上限600元/千瓦,交流充换电设施补贴上限300元/千瓦。运营环节,对于公交、环卫等特定行业等专用充换电设施,补贴标准为0.2元/千瓦时,电量上限是1000千瓦时/千瓦·年。对于其他为社会车辆服务的公用充换电设施,补贴标准为0.1元/千瓦时,电量上限是2000千瓦时/千瓦·年。

获取补贴的条件包括在上海市范围内建成投运的国产充换电设施,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以上,相应技术人员不少于8名,充电接口规范统一,企业平台接入充电桩规模不少于1000个,企业平台基本数据应接入上海市统一信息平台等条件。

上海市对充电设备的补贴政策基本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框架下进行,虽有一些准入条件门槛,但相比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来说,仍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王智强表示,本次政策修订是围绕“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三大目标,按照“建管并重、引逼结合、简化程序、强化服务”的原则,简化项目备案与补贴申报程序,力求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对各类投资主体给予相同标准政策支持。

另外,从多部门了解到,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由上海市发改委、交通委、经济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科委、财政局和规划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和上海市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工作小组,意在强化政府服务管理工作。纵观全国其他地区对充电桩设施的政策比较,上海市实施年限覆盖整个“十三五”时期,政策预期稳定,其中申请补贴企业的条件和流程简化,补贴力度较往年更大。

从市场环境来看,截至今年9月,上海市共累计销售各类新能源车辆约9万辆,已建各类充电桩(私人、专用、公用)共计6.3万个。“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推进和充电设施建设速度,在保持现有政策的延续性下,预计到2020年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规模将达到24.5万辆,充电桩规模不少于21.2万个。”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叶兴表示。同期,从北京e充网平台获悉,截至今年9月,北京共推广新能源汽车8.1万辆,累计建设充电设施约4.8万根。

对于上海来说,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属不易,还要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推广建设充换电设施就是真正考量政府部门的智慧了。

据叶兴介绍,上海主要实行区域差别化布局策略,将上海按照车辆保有量高低区分为三类地区,从高到低分别采取充电设施“完全覆盖——加密加强——鼓励支持”三个层次的发展策略。以合建为主,单建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架桥孔、路内停车泊位、公园景区等资源扩充充电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新建停车场和新建住宅规定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等方式完成充电设施规划目标,通过加强充电设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广PPP模式,从而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空间。

 

打造产业链良性循环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经历了骗补风波以及消费者反映充电难等问题后,如何协调产业链各个端口各方的不同诉求,从而形成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研发和需求相衔接的良性循环,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小东介绍,核心议题之一就是交流探讨从充电设施规划、扶持政策、标准化、运营模式和数据应用等层面如何更好的满足各方诉求,帮助充电桩企业更好的运营,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解决消费者充电难等问题。

纵向上看,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量和充换电设施的建设规模从2014年开始,每年平均增长水平呈爆发式增长,从工信部统计的数据上看,从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产销量已是世界第一。但从横向上看,消费市场端口除了在政府强力推广下取得的成绩外,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难、售后服务不完善等困扰未真正得以解决,消费意愿不强烈,市场潜力并未完全释放。而至2020年国家停止补贴后,极易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堰塞湖”。

“建设上海市充换电设施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上海市级平台),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行业健康发展的有益尝试。”王智强指出,“但有些充电设施企业以各种理由不愿意将数据接入上海市级平台。” “互联互通从技术上来讲是没有问题,难点在于转变企业的观念。”吴小东也表示。

据了解,上海市在推进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工作上以用户为中心,为促进充电设施企业间的合作,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方的诉求;为了解并解决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困扰,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朱明林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亲自感受作为新能源车主在使用上的方便与困扰。

8月9日,通过方案竞标,由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承建单位,建设上海市级平台。上海市级平台将制定数据技术标准,将充电设施企业各自平台上的充电导航、状态查询、电量监控有关的基本数据,和充电预约、费用结算有关的运营数据与上海市级平台对接,上海市级平台APP与企业平台APP进行对接。用户通过上海市级平台这一个APP就能查到上海全市范围内充电设施的情况,解决充电难等问题。

 

探索盈利模式切入点

公共充电桩市场作为一个纯增量的市场,要想涵盖运营、管理及固定投资的折旧等成本实现盈利,需要规模支撑,才能达到平衡点。

在与设备运营企业交流中得知,各个充电运营商目前除了财政补贴外,主要且稳定的盈利方式来自于收取充电服务费,但商家们对于收取充电业务费表示,在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公司跑马圈地的环境下,不仅短时间不盈利,能盈利已属不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设备商在朝运营商发展,运营商都在探索除充电业务以外的盈利方式。据统计,充电设施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包含了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交通工具租赁等方式。而上海市在探索充电设施盈利模式上更加向前一步——挖掘汽车工业大数据并创造价值。

“上海市级平台建设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用户。”吴小东如是说。通过上海市级平台,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充电设施情况一目了然,政府通过大数据能够监测充电设施系统和设备的安全状况,以及对充电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充电桩运营商能抓取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为汽车维修、保养、电控电池等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而根据抓取的用户数据,可以根据其行车行为,再与商场、旅游、酒店等商家合作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新能源电动汽车车主的用户体验度不断提高,培养和扩大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增加市场保有量,从而扩大充电设施的建设规模,实现稳定和高额的盈利预期。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充电桩企业站在风口浪尖,企业怎么能抓住起这些新机遇?王智强说:“在新型经济模式下,最重要的是转变理念,尤其是竞争理念,充电桩行业市场在于信息共享,所以我们只有互联才能互通,只有互通才能互享,只有互享才能互赢”。

分享到:

关键字:上海 充电桩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