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根据网上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已建成2.1万个充电桩,其中,专用充电桩3700个,公共充电桩5008个,自用充电桩1.2万个,且2016年北京市至少增加5000个公用充电桩,充电桩密度有望缩至5公里以内。
看到上面的数据,大家是不是觉得电动汽车的春天就要来了?尤其是在当前普通小轿车指标一号难求的情况下,是不是有些心动,想转摇新能源汽车号了?且慢,作为一个刚购入新能源汽车且无法安装个人充电桩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的“小白鼠”,且听我吐槽一下目前使用公共充电桩中的各种问题,大家再做决定。
公共充电桩信息不准确
目前,已有不少手机APP支持充电桩信息查询,比如e充网、特来电、蓝海充电桩等APP,但无论是哪个APP,相关充电桩信息都不太准确,主要体现在:
第一,充电桩站点未及时更新。如我所在位置的天通苑供电所,有5个国家电网的公共充电桩,在蓝海充电桩APP中可以查询到,但在某APP中就无法查看。所以,如果想要全面掌握北京的公共充电桩信息,我就不得不同时安装好几个充电桩查询软件。
第二,充电站位置不准确,难以查找。有几次,我根据软件上标注的地点导航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充电桩,有些在地下停车库里,有些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尤其在晚上,更是不易找到。
第三,充电桩信息不准确。有些标注为公共充电桩(站),其实只供某单位内部使用,不对外开放;有些标注为24小时服务,其实只在早9晚9才能使用;有些已不能使用,仍然显示为“可充电”等。以上各种情况,除了浪费时间白跑一趟之外,最重要的是,如果电量一旦不够,续航里程能否支持跑到其它电站充电就未知了,我好几次差点趴窝在路上。所以,提醒大家,一要熟知几个可靠的充电站,二要预留充足的续航里程,以应对上述各种异常情况。
充电桩无法适应所有车型
目前市场上的公共桩有很多种,如国家电网、特来电、普天新能源、星星充电、小易充电等,并且各种品牌的充电桩还是有所区别。
所以,并不是所有品牌的充电桩都能给自己的爱车充电,有些车型在某些品牌充电桩上就无法充电。因此,需要大家在不同品牌的充电桩上多尝试一下,对适合自己爱车的充电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使用公共充电桩无法充电的尴尬。
充电桩使用不便且问题多
由于充电桩品牌不同,其使用也有很大区别。比如支付方式上,有的需要办理充电卡,有的支持使用微信扫描支付;但是大多数充电桩上显示支持二维码支付,可实际扫码时却无法使用,如提示“充电桩未联网”等。而使用电卡充电,首先得办理各品牌的充电卡。其次,需保证卡内有充足的余额,一旦余额不足,若又无法使用微信等支付工具,就只能望桩兴叹了。
此外,各种设备故障也会导致无法使用的情况,比如我曾遇到使用充电卡充电时,点击“启动充电”后并没有充电,但同时卡又被置为“未结算”状态,而在设备上又始终无法结算,此时,此卡在其他设备上根本无法使用,相当于被锁卡了,必须去营业厅解锁才可使用。还有包括触摸屏有问题、点击界面没有任何反应等,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充电过程中存在问题。
充电桩维修不及时
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设备自身质量问题会出现故障;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为因素等也会导致设备无法使用。如误按紧急停止充电按钮等,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目前厂商解决故障的时间都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如我附近有个充电站,有5个充电桩,常年只有2-3个设备可以使用,也打了电话让厂家来修理,但目前有几个仍然是无法使用状态。
所以,即使未来充电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了,但到底能有多少是真正可用的,这才是关键。否则光有数量没有质量,实际上就相当于没有。
充电成本差异大
不同品牌的充电桩,其定价策略都不一样,同一品牌的电价(含服务费)与电站所处位置、物业谈判的价格等有很大关系。
因此,不同充电桩的价格差距会达到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成本费中还需考虑停车费,有些充电站的停车费非常贵,这些价格差异会导致一些价格较低的充电站常常排长队,而一些价格较高的充电站则设备利率用不足。可见,价格因素对充电桩的使用率有很大影响。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充电桩位置被燃油车占用、充电车辆横七竖八乱停导致占用多个充电桩位置、已充满电车辆占用充电位置等原因,都会导致出现难以充电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