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一年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6-09-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中国倡议。日前结束的G20峰会,也将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纳入最新成果。

能源互联是基础设施互联的重要内容。一年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在26日召开的全球能源互联网高端论坛上,记者进行了采访梳理。

理念广达共识,建设扎实推进

一年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深入推进,针对这一构想将实现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发开、输送和使用,并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各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能源变革转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会上说,通过推动全球电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全球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高效使用,可以实现世界经济的低碳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副主任何佩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将能源从富裕地输送到匮乏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将让全球百姓受益。”

不仅思想达成共识,建设也在扎实推进。

国家电网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不断实现创新。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骨架”支撑——特高压为例,国网目前在运在建18项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达到3万公里,累计送电超过5500亿千瓦时。

在“走出去”方面,国网公司也迈出大步伐。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秘书长王益民介绍,国网积极推进蒙中韩日电力联网工程,逐步实现东北亚电力联网;开展中俄、中蒙、中巴等“一带一路”国家电网互联互通调研;努力实现新疆中亚和南亚的电网联通……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北美、欧洲、俄罗斯-波罗的海三个特大型互联电网,欧洲超级电网、东北亚互联电网、北非向欧洲输电的“沙漠计划”等互联计划正在积极推进,它们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洁能源跑全球,拉动经济新引擎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街头巷尾跑的都是零排放的电动车,小型风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成为建筑装饰,家里用的电来自北极的风,或是赤道的太阳能……

有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切都不是梦。它的目的就是实现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发电。

“全球能源互联网前景非常大。”厉以宁说,首先就是缩小地区差距,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可以将自己的先进技术推广并帮助欠发达地区;而且也利于中国自身发展,比如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助力早日进入小康社会。

据统计,当前全球每年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比重高达85%以上。目前,全球每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到了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近三分之二,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的能源,还有更广阔的经济前景。专家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还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说,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初步建成时,累计投资将超过50万亿美元,形成若干个万亿级的投资板块。仅在中国,2016至2030年特高压及配套电网投资,加上西部清洁能源开发投资,超过12万亿元。

与会人士还认为,通过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特高压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中国的名片,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创新驱动发展,沟通协作共赢

根据规划,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刘振亚指出,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战略规划研究,加快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网互联互通。

在亚洲,要推动形成中国和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六大电网构成的“1+5”电网互联格局。在非洲,要加快大英加等水电、北非太阳能发电、东非风电的开发和外送研究。深化亚欧、非欧、亚非、南北美电网互联格局和大容量输电通道研究。

“要特别以创新驱动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刘振亚指出,包括突破特高压海底电缆、大容量储能等技术创新,以及能源产业链的创新和金融创新等。

当然,还需要合作组织、行业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各自发挥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剑桥能源欧洲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研究资深总监爱德华认为,要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各国应该坐下来一起协商讨论。

“这不仅是能源的互联,更是国与国之间经济、贸易、机制和文化的互联。”何佩德说,会面临从技术到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挑战,需要各方的耐心和沟通。

分享到:

关键字:全球能源互联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