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充电之惑 未来充电服务费将不是盈利来源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网易汽车 发布时间:2016-07-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受场地、电动车保有量等因素影响,充电行业目前仍旧是个亏损行业,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数量持续上升,将导致用户增多从而带动充电设施的使用率得到质的提升。未来充电桩的盈利模式也将是开放式的,充电服务费肯定不是未来主要的盈利渠道。

据国家能源局初步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8.1万个,较2015年底增长65%;随车建成私人充电桩超过2.5万个,较2015年底增长约12%。1-6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超过6亿千瓦时。各地企业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积极性较高,截至目前相关企业已超过600家。

然而这些充电桩建成之后真的都被合理利用了么?事实是,电动车充电仍然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充电桩管理层次不齐,虽政策利好,但电动车的普及仍有许多细节问题等待解决,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能力也是一场“持久战”。

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星星充电华北大区总经理王常青向网易汽车表示,星星充电通过众筹思维、生态思维和用户思维进行布局,星星充电细分了私人充电设施、商用车充电设施和乘用车充电设施,在居住地、工作地、目的地三种场景下建桩。我们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到新能源汽车的回收,电的批次利用,金融、租赁、保险等产业是贯通的,在生态的每一个环节大家用一颗开放的心态专注于自己这个环节做到极致,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有可能是实现共赢。

未来充电服务费肯定不是主要盈利渠道

受场地、电动车保有量等因素影响,充电行业目前仍旧是个亏损行业,建设一个充电桩的成本动辄达到万元以上,一个大中型的充电站更是耗资不菲,而这还只是前期的一次性投入。对于运营商而言,主要成本还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后期维护。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

王常青认为未来5-10年充电行业有望由亏损转为收支平衡直到实现盈利。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数量持续上升,将导致用户增多从而带动充电桩的使用率得到质的提升。用户基数的扩张必将带来新的商业变现模式,未来充电桩的盈利模式也将是开放式的,广告、大数据服务、衍生领域都有可能成为盈利来源,充电服务费肯定不是未来主要的盈利渠道。

谈到与充电场地关系的关系时王常青表示,环保意识、政策因素、利益分成是物业场地参与电桩建设运营的三个驱动力。

以北京市场为例,网易汽车调查后发现,不少物业希望采用利益分成的方式参与到充电桩运营中,但充电桩点投资成本高,在尚未形成明晰的盈利模式前,充电服务费是成本回收的主要形式。如果这部分利益被共享,将进一步压缩运营商的生存空间。

实际上,即便有利益分成的合作模式,但多数物业公司对充电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并不高。大多数物业公司还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以管理困难、存在安全风险为由拒绝,即使物业公司愿意合作,电容不够则是运营商碰到的另一难题。

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星星充电依旧取得了不少成绩,截至目前星星充电已在全国25个城市建成3万余个充电桩,其中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营20000余个,主要集中在京广沪、苏鄂皖。建桩数量上,星星充电几乎在所进驻的所有城市都位居前列。

互联互通是用户最希望解决的痛点

据网易汽车了解,以北京市场为例,规模比较大的充电商目前有国家电网、富电科技、星星充电、特来电等,但这些运营商所用的都是各自的充电卡,或者各自的手机APP来支付电费,但它们之间又不能通用。新阶段对于车主而言,要实现“走到哪儿充到哪儿”,至少要有多张充电卡和满手机屏幕的运营商APP,支付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已成为用户最大的痛点。

充电接口新国标虽已发布,但现有车桩同步升级还需进一步明确。跨运营商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和信息互联互通尚处于起步状态。解决互联互通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技术机制的创新。

不可否认,充电桩业务潜在价值巨大,在未来智慧城市中将发挥重要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资源优化配置等作用,充电桩业务已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因此基于充电服务的延伸是未来运营商盈利的关键,如何破局已成为当下所有运营商面前一道坎,整合利用产业链和价值链资源,搭建具有吸引力的平台,将人、车、桩串联起来的创新运营模式已成为关键。

分享到:

关键字:充换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