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布设一块块太阳能电板,种植大棚屋顶变身发电站……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加速“拥抱”广阔的农村天地,给最传统的农业带来新发展。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宁波,年日照时数近20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35天,热量资源丰富。同时,我市又是国内最主要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各类光伏企业上百家。开展光伏农业和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农业是国计民生之根基,新能源则是绿色转型发展之代表,二者“联姻”,能否长久“幸福”地走下去?为此,记者走访了鄞州、宁海、慈溪三地农村,探寻农(渔)光互补推进、发展的“幸福基因”。
在宁海蛇蟠涂围垦工程三门湾现代渔业园,10多台挖掘机、打桩机轰鸣作业,运输车、工程车往来穿梭;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板矗立在滩涂上,蔚为壮观。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我市首个“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占地约4000亩、总投资8亿多元,装机容量共计99兆瓦。
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建设方。“目前一天打下100根左右预制水泥管桩,安装300千瓦的太阳能板,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公司副经理贾成名说,总共将安装7万多根桩、架设38万块太阳能板,建设80余个标准养殖塘。
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工程完工后,发电由东方日升所属的(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养殖则由公司下属的农业公司负责管理。根据测算,建成后年均发电量为1.14亿千瓦时,同燃煤火电站相比,按标煤煤耗为320克每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6000余吨,相应的每年可减少97000余吨二氧化碳、3700余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
据了解,“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占养殖塘面积42%。根据设计,每个养殖塘光伏阵列外围还设有养殖环沟,这样可以实现深水和浅水混合养殖,做到“渔”与“光”的协调发展,使整个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业内人士表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渔光互补”模式,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可有效开发利用光能资源,同时还能带动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