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这的确是不平凡的崭新征程。集群发展,不是简单的叠加发展,而是要整合要素资源,集聚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融合发展、链式发展。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升级版,赣州在行动、在提速。
搭建平台,集聚要素
赣州原有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平台,功能不匹配。因此,我市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以大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功能为抓手,吸引一批大企业落户赣州,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升级。
如今,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户赣州经开区、章贡区、南康区等地,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江西玖发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位于南康区的新生产基地,拥有了汽车生产四大工艺和单班1万台的自动底盘装配生产线及检测线,现已有13款车型进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产销各型号纯电动专用车。
“壮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产能,并积极推向市场,才能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科长林浩说。同样,这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界的期盼。
加紧平台建设、扩大招商引资,是加快壮大产业规模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正逐步形成“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体系健全”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招商引资渐入佳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项目已引进13个,市中心城区已建成综合型换电站1座、交流充电桩80个。全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改装汽车(含场地车)、汽车(含叉车、低速货车)变速器和摩托车车齿轮、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为主产品的产业链条。201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1130辆,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792辆,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约420亿元。
“加快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这是赣州经济发展的大手笔。”“有如此大气魄的平台建设,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日可期。”今年市“两会”期间,许多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不吝点赞。
“赣州在全省率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平台建设不仅会对当地产业升级带来巨大推动,也将对全省推进这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引领作用。”对此开展专题调研后,民盟赣州市委专职副主委孙益仁如是说。
除了园区平台,还有技术平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展开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规划图,我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思考:“产、学、研”有机融合,强调科研先行、项目发力,各大类职业技术学习、培训、研究机构星罗棋布……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争创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正成为赣州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的自觉行动。目前,孚能科技在美国已建立了新型电池储能材料、产品开发实验室和中试车间,获得30多项美国专利和20多项美国能源部奖励,成为美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制定者,拥有80%以上锰酸锂动力电池制造核心技术。
汽车技术的研发,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赣州经开区作为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之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人才引进发展资金,用于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技术团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引进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工作的院士、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按照《赣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发放补贴,在研发、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日前,记者获悉,省发改委已批复同意赣州南方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江西理工大学共同创建省级高功率动力锂电池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我市还成立北航——江西玖发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标志着江西玖发和北航材料学院及交通学院的科研合作进入提速阶段。
突破瓶颈,推动升级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瓶颈同在。”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我市亟须破解项目承载、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瓶颈。
加快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加快中航新能源汽车赣州产业基地、孚能科技动力电池及系统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战略资本以及整车生产和配套企业,做实新能源汽车“赣州制造”……今年市“两会”,这些内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建设,是我市解决项目承载能力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够活问题,以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一着。为此,赣州经开区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建设指挥部,实行独立预算、独立考核、协调作战。赣州经开区与南康区区划调整工作交接也正在按计划进行。同时,赣州经开区还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顾问团队,确定孚能科技、中航新能源、赣州南方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首批拟入驻科技城项目名单,确定了项目推进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全面启动园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强强联手、补链强链,实现产业升级。
在孚能科技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电池生产、组装、测试各项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二期工程建筑工地上挖掘机轰鸣,项目建设加紧推进。“目前公司已与一汽、二汽、北汽、长安等公司合作,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4亿元,2017年预计达到80亿元。”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通过中国201所汽车动力电池强制检测及美国能源部USABC论证,已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因此扩大产能已经成为该公司的首要。
目前,引进中航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厂房建设正在进行,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新引进的中辆新能源轨道项目,投产后产值可达1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加快突破瓶颈,还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整车生产和示范运营上打造产业升级版,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要以国家发改委全力支持赣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大契机,全面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赣州制造”计划,在高起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中,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原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现有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及产能,推动原有新能源汽车等资源型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加速推进整车生产企业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升级。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识到,在建立整车和零部件开发产业链的同时,围绕汽车充电等基础设施开发推广和运营服务的产业链建设完善也至关重要。
完善配套,延伸链条
时代快速发展,产业日新月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创新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我市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必须走健全产业链条、完善专业协作机制的集群发展道路,以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赣州,正带着憧憬、鼓足干劲,在这条道路上阔步前行。
培育产业集群,就要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和升级的内在规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优化环境、招大引强,壮大龙头、完善配套,不断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培育壮大了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致力形成“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上作出了不懈探索,产业集聚水平随之不断提升。通过组建新能源汽车招商小分队,主攻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市和世界五百强、国内上市企业,我市引进和扶持发展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和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企业。通过鼓励扶持企业研发自有技术、拥有自有资质、建立自有品牌,我市打造了稀土材料、锂电材料-永磁电机、锂动力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整车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以赣州经开区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承接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以及新能源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变速箱零部件、汽车锻件等各类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项目。目前,赣州经开区已落户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24个,总投资52.70亿元,美国法拉塞斯能源、润物控股、格特拉克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纷纷进驻。
“完整的产业配套,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催生强大的发展后劲。赣州经开区作为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赣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明生激情满怀地说。
让更多相关配套企业在赣州落地生根,并在配套发展中享受到更多利好,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和延展。据了解,赣州晶泰锂业有限公司已具备2500吨工业级碳酸锂和电池级碳酸锂、副产品无水硫酸钠10000多吨的年生产能力。还有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赣州豪鹏科技有限公司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都在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为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夯实着基础。
除原有相关配套产业外,我市还新引进了中航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赣州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链正在不断延伸、日益完善兼容。这个集群链,包括以中航新能源汽车赣州产业基地、亿源机械为代表的整车制造产业链,以孚能科技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以恒玖电气为代表的电控系统产业链,以格特拉克为代表的传动系统产业链……
马蹄声急,风景在前。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的“赣州版图”,我们有责作为,也将有幸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