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测风数据了!”项目经理冯奕敏兴奋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这几个月来,压在他和团队成员心中的大石总算是落了地。随着中节能集团在广东沿海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测风塔测风设备提前1个月开始测风,中国能建广东院第一个海上风电前期工程总承包项目提前顺利完工。
创新先行 从海上启航
南鹏岛海上风电测风塔位于在场址中心海域 ,对于这个建设在水深30米、离岸15海里、高达102米的测风塔而言,施工不仅要受到天气、潮流、浪涌和船机设备的制约,施工难度比陆域要困难得多,而且必须先征得海事、海洋渔业和军方等管理部门的同意后方可建设。尽管有过不少的海上风电测风塔工程建设经验,但这一次所要克服的困难之多,广东院也从未遇过。
创新先行是广东院的企业精神,自然也成为了本项目的灵魂所在。“技术创新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和工程管理模式等其他类创新辅助,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获得相对优势的竞争地位。”广东院发电工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钱可弭在南鹏岛海上风电测风塔总承包工程启动会上,对项目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商业模式创新是广东院迈出的第一步。与以往广东院承接的测风塔工程相比,中节能南鹏岛测风塔项目工作范围增加了协助业主办理如通航安全许可、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航标许可、海域使用许可及军方许可等各项行政性审批文件。商业模式创新由此起步,工作范围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到建成调试的全过程,开创了海上风电项目新的总承包商业模式。
办理行政审批文件无疑是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广东院海上风电商务团队依靠自参与广东省海上风电规划以来,与政府和军方一直保持的良好沟通关系,以及逐渐建立起来的互信合作基础,逐个开展取文审批工作。10月10日,随着商务经理杨扬从海洋与渔业局拿到最后一份批复文件,广东院在短短4个月内,取得了同类工程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的海事局、海洋与渔业局、军方等各类支持性文件。这是广东院海上风电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能力,也是逐渐形成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创新是确保多个环节一次成功的关键。由于合同工期只有短短6个月,而且又是完全“靠天吃饭”的海上作业,实际可出海施工的窗口期非常短,因此,精准细致的策划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成为了确保项目成功的必须环节。
冯奕敏带领团队制定了测风方案设计和岩土钻探、施工分包招标和测风塔结构设计、相关批文办理、现场施工安装和调试、竣工验收并交付业主等5个阶段的“作战计划”,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关键因素,制定细致的进度计划,开展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寻找适航的窗口期,“务必确保每个工序一次成功!”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组最终创造了多个“一次”成功:一次出海即完成岩土钻探、一次报审报告便通过专家审查、一次出海即完成基础平台施工、一次出海即完成设备调试……
与此同时,项目也创新组织模式,从发电工程公司水务部水工结构室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管理岗位,负责现场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不仅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特长,也锻炼出了一支既懂设计又懂海上作业施工管理的人才队伍,为完美实施5个阶段“作战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支具有广东省海域丰富实战经验的特种部队,是广东院为海上风电场总承包模式所做的准备。我很荣幸能够成为这支‘特种部队’的一员。”项目副经理、水工结构室工程师张力对自己在这个项目上的成长深感自豪。
设计优化及成本控制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扎实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是设计优化的先决条件,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管理优势,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又一次的充分体现。广东院设计团队在保证结构安全和便于海上施工的前提下,开展了合理的优化和限额设计,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
在施工图设计正式开始之前,设计团队首先进行了测风塔的方案设计,由于此时还未进行地质勘探和水文收资,研究主要基于收集毗邻工程的资料和风浪流海洋环境条件进行。在开展了三桩和四桩海上测风塔的方案比选工作后,根据经济性和安全性统筹考虑原则,项目团队确定采用三桩海上测风塔基础。此方案有效地缩短了海上作业时间,降低了施工期间遭遇恶劣天气的风险,为保证项目后续的安全可靠投产提供了最有利的基本条件。
“广东院不仅在技术上表现精湛,在管理上也体现了超高的水平,项目交给广东院我们放心!”业主在总结会上由衷地感叹道。
与海洋的革命浪漫故事
如果说,做工程的辛苦广东院人都能感受,那么海上工程的“浪漫”,大概就只有广东院海风人能够述说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潘泽华有幸成为了本项目的施工经理,对于在海上欣赏美景一事憧憬已久,这一天登上了“三航奔腾桩1号”施工船,内心更是充满了新奇和激动,回头瞟了瞟渐渐远离的陆地码头,心中也没有太多眷恋。只是那天天公似乎不太愿意作美,淅淅沥沥的雨时刻都在提醒着“革命道路”是艰辛的。
事实证明了海上生活远没有想象的惬意。即使经过了严格的海上安全培训,这种不惬意感依然来得快且猛烈。小潘很快便“醉了”,胃里的翻江倒海,背后的阵阵冷汗,眼前的昏暗虚晃,引得船长玩笑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不过,长期在海上作业本非易事,加之那两天海况非常差,就连其他久经考验的船员也有强烈的不适感,“我才慢慢对自己的‘革命本钱’恢复了自信。”小潘开玩笑道。
待晕船适应期过去,忙碌的施工又开始了。而此刻,阳江海域的雨季却闲不住了,狠狠地出来秀了一波存在感。“每天除了睡觉,衣服几乎全是湿的,有时待在海面上,一淋就是几个小时。”潘泽华介绍到。
艰苦的外部环境并未成为工程的阻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施工队伍仅用了8天时间便完成了沉桩和下部平台安装施工。在这个分部工程完成的那天,海浪特别大,成群结队的鱼跳上了打桩船的甲板,像是在为他们祝贺,厨师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拿出各种盆接受大海的恩赏。于是,晚上的餐桌上少了一盘大白菜,多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葱爆鱼,“开工以来终于吃上了一顿不只为填饱肚子的晚饭。”大家半开玩笑地感叹道。
革命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项目组满心欢喜以为可以提前竣工时,一场建国以来10月份登陆内地的最强台风“彩虹”来袭,测风塔的主体结构虽然经受住了最强台风的考验,但局部结构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影响。广东院于是迅速组织技术人员与施工单位共同制定局部受损结构的修复方案,就在完成修复后的1个月内,测风塔上部塔架结构及测风设备安装工作全部顺利结束。当晚,习惯晚睡的潘泽华依旧待在船尾,吹着海风,靠着偶尔闪出的一两格手机信号,给广东院项目部汇报完现场情况后,又给家人报告即将返程的喜讯。
海上一小步 能源结构一大步
这座102米高的测风塔从无到有历时半年,在大海上逐渐扎根建成,本是肩负着场址风资源观测的工程之作,却和谐地与大海蓝天融为一体,令人不禁为它的美、壮、难、高所震撼,也为曾经在这里奋战过的海风人感动。可以说,中节能南鹏岛测风塔项目不仅圆满完成了广东院海上风电项目总承包的探路之旅,而且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迈出了广东院从陆地向海洋的战略一步。
自2014年国家陆续出台促进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以来,海上风电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海上风能不仅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之一,将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建设低碳绿色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广东院一直以促进广东省海上风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致力于从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增强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编制了《广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等3份省级规划,还作为第一主编单位编制了国家标准《海上风电场工程设计规范》;不仅拥有了65项海上风电技术专利,还撰写了4部“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和31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不仅承担了珠海桂山、湛江外罗等多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还以总承包模式承揽了中节能阳江南鹏岛等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工程和取文工作。可以说,在海上风电业务领域,广东院一直在奔跑、在前进。技术消化引进、人才队伍储备、商业模式创新……为的不仅仅是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更是对广东院高端现代服务业品牌形象的诠释。
海上风电作为高效清洁的绿色新能源,是广东院未来重要的业务领域,它不仅是广东院走出传统竞争困境、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一次转型,也是广东院对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社会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