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可以复制芬兰的智慧城市吗?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6-02-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芬兰,作为世界上率先启动生态智慧城市发展和推进清洁技术创新战略的国家,近年来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芬兰城市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芬兰的先发优势

芬兰是世界低碳生态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发源地,建有世界上首座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2009年,芬兰提出数字生态城的概念,它结合传统的城市功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和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集生活、工作、休闲、生产等于一体,这个计划在赫尔辛基的新城开发中广泛应用。

同时,芬兰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清洁技术体系高度发达。芬兰传统的主导经济造纸工业、农林业和无线通讯正在衰退,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正在突起。据统计,芬兰从事清洁技术的企业超过2000家。2012年,芬兰清洁技术产业升至第二大产业,技术领域包括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等,形成良好产业链条。

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清洁技术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国外。2012~2014年间,该产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德国、中国、瑞典、法国和俄罗斯。

中芬智慧城市的合作

自2007年开始,芬兰与中国就有了建设生态城的合作意向。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交流活动,均围绕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强调用先进技术整合来促进中国特大城市环境改善,如2013年的“美丽北京”和2014年的“纯净芬兰”;同时,也促进生态环境技术贸易对接。

2010年3月,中芬签署“中芬数字生态城(China-FinlandDigitialEco-city)”政府间合作项目,并在中国进行推广。

截至2014年年底,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按照启动时间顺序共计4个: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

首先,突出合作型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芬兰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参考。从中芬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开发适宜性技术。同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其次,强调机制标准建设专门设置资金保障。新城建设不仅要有低碳生态和智慧的理念,同时要致力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国际合作生态智慧试点项目,更需要强调机制保障和标准建设。商务部在推进中芬生态项目中,将其纳入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总体框架下运行,成立了联席会议机制,便于国际合作生态园之间交流互促。

再次,试点示范注重产业导入以及部门协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城区或园区的开发需产业导入,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芬兰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能带动区域成熟发展。

中芬合作的未来趋势

其一,智慧共享,部际协作。中芬生态智慧合作已拥有良好工作基础,结合我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既有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模式开发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部际间协作。

其二,资源整合,方案开发。应让更多主体低综合成本地参与合作,试点示范区的开发,需要通过中芬咨询力量形成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开发主体需要,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方案。

其三,金融创新,实施有效。中芬金融创新应从公私合营模式出发,在项目建设层面,挖掘公私合营的项目空间。在中国开展的中芬生态智慧试点示范,应坚持考虑引入国家性投资支持,将项目设计为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内涵、融资效益前景良好的适合投资项目。

其四,合作开发,互惠互利。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稳步增长阶段,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城市建设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经济挑战,应坚持合作开发、双向投入,芬兰参与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对市场的理解水平将会极大提升,并最终实现互惠互利。

其五,产城联动,市场接受。我国现有的国际生态城项目普遍增量成本高,部分生态智慧技术应用后续运营困难,部分新城产业支撑不足,居住性地产开发倾向显著。因此,中芬生态智慧合作,产业和居住应联动起来,规划中应设计有效产业导入,在试点示范区域引进或合资建设中芬企业群、孵化器和综合服务设施。

其六,迎接挑战,持续创新。全球城市面临的挑战日趋深刻,中国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能源供给转型、建筑更新等。芬兰也面临欧洲经济危机和经济下滑的现状。因此,在中芬试点示范中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资创新,方能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文章来源:新华网,本报编辑有删改)

分享到:

关键字:智慧城市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