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株洲新能源汽车能否跑出重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株洲网 发布时间:2016-03-09 浏览:

开年以后,新能源汽车的风向在变。

1月,财政部与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政府将逐步退出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到2020年底完全取消。此外,最新的2批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把此前获批的3000多款节能与新能源车型,大幅缩减至700多款。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后补贴时代”。

受此影响,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61万辆,环比下滑超过八成,产量甚至不足去年12月的20%。

整体市场遇冷,株洲新能源汽车也不能例外。

不过,正如硬币的两面,透过此次调整,信号已经明确:今后新能源汽车将淘汰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这对于成长中的株洲新能源汽车来说,未尝不是机遇。

转危为机,跑出重围,是未来几年株洲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词”。

【风向】

产业洗牌,株洲优势明显

“尽管风向变了,但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机遇。”3月初,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董事长申宇翔这样谈产业最新动态。

申宇翔这么说的底气,一方面是此次时代电动有11款车型入围新补贴目录,另一方面来自于去年以来企业经营的良好态势。

去年,时代电动生产新能源汽车3218辆,全部完成销售。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3.25倍。

“不能看到补贴政策改变,就说寒冬来了。也要看到国家补贴虽然在递减,但对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加强,和鼓励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号一直在加强。”

申宇翔认为,政策调整必然带来产业洗牌,大批实力弱的企业会逐渐退市,这反而是时代电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此次入围目录的“株洲造”新能源电动汽车,北汽株洲基地的两款纯电动轿车也在列。

株洲共13款车型入围新补贴目录,这印证了株洲新能源汽车的实力。

近年来,株洲新能源汽车已形成较完善的产品结构。

整车制造方面,时代电动、北汽株洲基地、南方宇航等企业,已形成城市公交、市政工程用车、乘用车等比较完整的产品序列。在电控、电机领域,我市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核心产业链条,在全国同行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市经信委装备工业科负责人则介绍,我市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在全国,是中上游的水平。”该负责人说。

【市场】

政府支持加码,产销前景可期

风向在变,但株洲畅行公司总经理刘敏一直很从容。

开年后,该公司位于神农塔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卖场一直不乏人气,每晚最少五六拨的待客量,预示着这个市场正在成长之中。

“去年,我们销售了600多辆新能源汽车,市场会越来越好。”刘敏说,他注意到今年的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大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

实际上,近几年从中央到株洲,政府的力度一直在加码。

去年12月,100台“北汽制造”的纯电动出租车正式上路营运;今年初,在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将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城建设……

更早的2014年10月,我市制定并印发了《株洲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以及新建充电站、充电桩等进行补贴,并对技术攻关研发、产业化重大项目、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事项提出推进重点。

当然,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还需走得更快。

“以往,政策更多补贴的是企业,消费者尝到的‘甜头’不多。这次风向变了,将倒逼企业以更大的力度惠及消费者。”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打通配套设施建设、核心技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瓶颈,株洲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都会迎来井喷。

【对策】

布局全产业链,抢占高端市场

新年后,市经信委产业招商合作科的工作人员一直很忙碌——2月底,安徽易威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来株,就充电桩生产落户株洲进行对接。其一旦投产,将填补株洲乃至湖南省充电桩生产的空白。

3月,我市动力谷又迎来了一拨特殊的客人——某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有意向在株洲建立分站,一旦落地,这将是中部五省首个新能源汽车检测基地。

不止如此。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研究院建设等事项,已被相关部门提上议程。

政企多方发力,其目标就是围绕全产业链,为未来株洲新能源汽车的举起提前布局。

“零部件、电池、研发中心,这些都是我们亟须补上的短板。”相关人士透露,我市在整合省内高校、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等研发资源,成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等基础上,还将创新研发服务机制。

“在万物万联的时代,汽车是强大的终端。下一步,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在联网化、自主化上下大力气。”该业内人士说。

当前,株洲新能源汽车正在填写无限的想象空间:性能更加优越突出,工艺更加智能自动。这,将是株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潜力所在。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