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用理性思考来严查新能源车“骗补”行为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日报 发布时间:2016-02-04 浏览:

最近,国内新能源车行业,突然从人人叫好的“香饽饽”,变成争议四起的焦点。

将新能源车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是“骗补”事件。据称部分企业数据造假骗取财政补贴,形成所谓“新能源汽车骗补产业链”。对此,近日国家相关部门表示已开始组织专项检查,将对查实的“骗补”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所谓“骗补”,即一些新能源车企业造车,但并不真正把车卖给消费者,而是通过“左手卖车、右手买车”“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循环使用”等手段,仅通过骗取财政补贴实现盈利。

“骗补”事件,引起公众对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车这样的新兴产业前途的担忧,责问是不是又患上“补贴依赖症”,从而离市场化越来越远,最终走到苟且钻营的地步。而在“骗补”之后,损失的不仅仅是政府财政,更是新能源车行业的声誉。

除了“骗补”,新能源车产业在生产环节还存在因为小散乱而简单粗放、污染严重的现象;销售环节则曾被曝光无牌上路、销售不符合电动车标准和售价极低的低速电动车;使用环节中有拿着各种补贴优惠,却被“一键切换”成燃油车的混合动力车。这些披着绿色外衣的产业,不仅没有给生态环境带来正面影响,还在迅速消耗公众的信任。

怎么应对这些乱象?首先自然是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对监管漏洞及时补上。而对“补贴依赖症”等情况,需要政府转变扶持方式。实际上,目前我国对补贴也开始实行退坡政策,逐步撤去“拐杖”,促行业和企业在市场优胜劣汰中真正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行业乱象并不可怕,怕的是因为一些乱象,让刚刚上路的新能源车走向末路。目前,新能源车产业仍处于新生期,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表明,电动汽车近百年来受到燃油汽车制造巨头、石油巨头联手的无情打压,这个行业本身已非常脆弱,今天的逐渐兴盛,来源于长期以来政府和公众的不懈推动;今后新能源车要继续发展下去,生态环保的公众利益要最终得以实现,外部推力不可或缺。

面对乱象,正确的引导、知识的普及、谬误的澄清,同样重要。最近伴随乱象的,是人们对新能源车的一些质疑,比如认为新能源车除了“骗补”之外,还给城市“添堵”;又如电动车看似零排放,其实污染更严重等。这些观点或偷换概念,或不符合实际,但又极易左右公众态度,需要及时公正的回应,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