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不过,就目前来看,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充电桩的建设。在这方面,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出台了诸多鼓励政策。不过就笔者看来,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偏离市场经济规律的问题,可能也正是导致充电桩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首先,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在充电桩建设中仅强调数量而忽视合理性,如在商业、办公中心等需要直流快速充电桩的场所安装着大量不适用的交流充电桩;又如城市间、路网间的布点密度不足甚至空白等,造成地域上的割裂,使车辆的无忧远行能力无法实现。
其次,充电桩通用性差。交流充电桩造价低,安装简便,但充电时间长;直流充电桩可以实现快速充电,但其输出电压必须要和电动汽车的电压吻合,而各汽车厂商的电动汽车工作电压不统一,造成了直流充电桩的选型难和通用性差。
再次,简单复制加油站模式。这意味着需要安装更多的充电桩或接口,不仅占用更多的土地面积,增加充电站的建设成本,还要受到电力供应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均衡布局的市场要求。笔者认为,这种建设模式应尽快加以转变,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最后,技术创新不足。目前,单纯的充电技术已经接近极限,而更大范围的技术研发依然存在广阔的空间,如交流电网还拥有极其富裕的无功电能在等待开发利用,避峰填谷也还大有可为,提高电池的允许电流比充电技术本身更加重要等,这些领域内的研究方向也许更具有突破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充电桩建设不仅仅是工程项目那样简单,它涉及到包括消费者在内的众多因素影响,应给予通盘考虑和精心策划。其中,国家标准先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例如,充电技术标准是一个系列化的标准体系,既要涵盖眼前,又要兼顾未来,涉及面广,但部分技术要求不高而又迫切需要的标准完全可以先行公布,例如动力电池标准、接口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