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17日,2016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在昆明召开。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许映童出席会议并表示,华为要完成对传统行业智能化、数字的改造,希望在智能光伏的平台上,坚持开放创新,构建一个智能健康的职能光伏生态。
以下是发言全文: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善解人意,因为正好中午要去阿布扎比,要赶一个时间。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前面非常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次非常荣幸代表华为公司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分享的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共享同建产业未来”,我们整个绿色的产业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靠我们整个产业的创新来推动,如果仅仅靠补贴、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很难持续去发展。另外整个产业做大做强,共享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非常高兴,看到我们很多的合作伙伴、客户包括领导专家也来指导,我把华为公司在光伏领域的一些进展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我的汇报分三个部分,一方面是公司业务的汇报,因为外界对华为公司的发展也比较关心;第二,我们想分享一下对技术未来的看法,也是华为公司集体研讨的结果;第三、把我们在光伏行业的一些思考做一个交流,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015年刚刚过去,华为公司在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900亿人民币,其中三大块业务领域,包括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业务,消费者业主要是手机增长达到70%,目前仅次于三星、苹果。华为公司的成长因素最核心的一点还是通过为客户持续的创造价值,让客户挣到钱。另外在2015年全球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够获得客户的持续信赖,扩大了我们的销售规模,也是客户相信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华为公司是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华为公司在2015年研发投入是500亿人民币,占整个收入比例是12.8%,在国内投入能够超过3%基本上就认定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我们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是排在第一的,这个也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为增强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现在苹果手机是占了整个行业50%以上的利润,但是最后的数据是苹果每年业绩下滑,因为要交专利费的。所以老板最新的讲话,我们是在五年之内要做到1000亿美元,这个也是中国未来高科技企业走出去我们做了一定的探索。
华为公司整个研发布局已经不仅仅是限于中国,全球有31个联合的创业中心,全球17万员工有7.6万是研发人员。华为公司网络能源方面包括逆变器在美国硅谷、德国纽伦堡、瑞典斯德哥尔摩、上海、成都、北京、都有我们的点,以保证人才的获取,比如德国纽伦堡原来是西门子电力电子的总部,所以我们团队的人员也是来自于早先的西门子。另外华为公司也是坚持在全球有我们产品的地方都设立分支机构,因为华为有好的产品,包括良好的服务,所以客户在2015年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2015年光伏发货量超过了10.5GW,国内发货是8.5GW。同时像日本的大和房屋也是选择了华为像德国的大的EDC也是把我们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德国的CEO,以前从来不会有亚洲的产品,包括组件,后来到了华为看了以后,完全改变了看法,甚至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在海外发货量也是有我们的布局,目前全球超过100MW的大型智能光伏电站项目也是以华为为主,包括印度、非洲,包括大同领跑着项目,很多客户也给了我们信任,我们也获得了54的份额。
技术发展趋势
这个趋势不仅是代表我们的业务部门,而且也是整个公司的高层,也是对全球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这个判断也是会指导华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
以前我们讲互联网主要是讲社交媒体,当然我们看来未来大的趋势是什么?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办公自动化,一定是和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这个融合带来大量的挑战,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带来大量的机遇。无论是中国也好,美国也好,德国也好,大家能够抓住这个趋势,在这个趋势能够占得先机,就赢得了竞争。以前所有的汽车是没有联网的,一旦把车联网的模块,把先进的传感器包括先进的通用技术和车结合在一起以后,车是可以感知未来的环境,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可以控制它、感知它,所以这种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原来的生产设备,我们的电站是不可感知的,现在的话,包括我们的突发事件,像前段时间的深圳滑坡事件,还没有报道,网络上到处都是照片、视频;第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前是靠领导的经验,未来是靠大量数据收集以后,帮助你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背后的情况,比如说华为为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在北京王府井人流量是多少,喜欢吃什么,所有这些都是技术的收集。很多人感觉到人的隐私慢慢没有了。第三是自适应、自我调节与管理。
由此带来的巨大价值:第一、行业空间进一步扩大;第二、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因为效率高了,运作决策的更加准确;第三、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华为公司经常问,谁会来颠覆我们,我们未来会颠覆哪些行业。如果你抓不住这些发展趋势,很容易被颠覆,这种颠覆不光是企业之间,未来可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
去年,互联网+作为举个国家战略提出来,背后有两大驱动:第一是技术驱动,巨大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像华为、Google、思科这样的IT企业,IT企业有一个规律,就是每18个月同样的价格能够让IT产品提升1倍。这两年的时间,我们看到上网的成本包括先进传感器的技术、超宽带技术、云计算技术,IT已经变成白菜价了,成本非常的低。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看用户的体验,最近很多的滴滴打车包括优步对出租车行业的冲击,以前大家打车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打不到车,但是现在只要有这个软件,只要你愿意付钱,很快可以打到车。所以两者一结合,就诞生了互联网+。所以最后看到我们的时代,从机械化、电气化到自动化然后是智能化。李克强总理去年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其实IT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做了技术方面的努力。
未来我们使用这样的模型,首先我们要完成对传统行业智能化、数字的改造,传统的交通、能源、消费本身是在创造持续价值的,最关键的是嵌入了控制器和传感器,使我们有了计算能力、通信能力、精准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能力,这些是通过万物互联的网络连接在一起,最终这些数据进入到云计算平台,进行统一的挖掘,这个数据才能产生价值。所以将来数据不仅仅是0和1枯燥的数据,对于未来的决策者来讲,它是一个数字资产,所以这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前面讲了一个技术发展趋势,所以我们把新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与光伏进行了结合尝试,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还在起步,欢迎整个产业一起来完善,因为智能光伏上,华为公司在2013年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提出了智能光伏的概念,昨天我们才正式发布我们的解决方案,这三个版本最大的变化也是和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息息相关。
智能光伏1.0当时解决的问题是在西部电站,25年寿命,主要是从部件层解决问题。2.0,就是电站规模越来越大以后,怎么样持续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大规模电站的经营和管理,通过华为公司在IT领域云计算的基础来解决。到了3.0就是做了很大的改变,第一个是解决方案与场景融合,基于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我们提出了一定要跟长久融合,一定要适应东部分布式的复杂运营环境;第二我们一定要打造开放平台,如果只是一家在做,这个行业是发展不大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一起来合作,同时在系统级发电量、安全可靠性提升、成本优化,因为我们要保证投资者有一个合理的回报。
因为下午有一个专题环节,我们的总工会做一个分享,所以可以快一点。整个智能光伏3.0还是围绕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第一个是怎么样把它做到可靠,降低运营成本;第二、利用我们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把所有电站运行的信息,包括所有管理的信息通过通讯网络能够传到云计算平台,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化自动化营维,将来电站运营的管理一定要摆脱人员的控制,因为我们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了,人力成本会越来越高,所以必须要通过自动化来解决。
同时我们和农光、渔光互补,能够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同时结合场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因为所有的解决方案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面向未来的分布式,作为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所以我们要研究在屋顶、山地、更多条件下的解决方案。而且我们希望这个方案能够在25年里给投资者始终创造价值。
我们的逆变器不只是电力转换,同时也是智能的传感器,能够把周边电子版的运行信息高精度的采集,所以完成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背后支撑的基础就是华为公司的海思芯片,最核心的就是我们在自己的专利芯片上获得了突破,所以很多芯片技术拿过来为这个行业所用,包括操作系统方面,华为自有的操作系统也是用到自有的光伏领域。同时打造了开放、高速的平台,为区域内所有智能设备提供传输通道,未来万物互联,通过把4G的基站引入到光伏电站里面,不仅仅是解决了光伏电站的设备接入问题,也解决了农业设施的智能化、鱼塘养殖的智能化,都可以通过这套专网来实现,不需要再增加额外的更多的成本。
另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体化云平台,也是希望能够为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5—10年的应用基础,多个微网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源互联网。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讲,我现在可能只是投资一个光伏,如果再增加其他的能源,是否可以再建一个平台,那样的话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希望能够打造开放平台,我们现在第一步是智能的运营中心,下一步也是希望这个平台开放给用户,开放给合作伙伴,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很多风能接入、水电接入,这样在整个平台上打造一个面向多种能源混合接入的平台。
对于投资者来讲,最核心的是会不会增加成本,所以我们最核心的目标是要相对于传统的方案,第一投资成本,我们的承诺是不高于它,而且在新的版本里还在不断的想办法,从系统成本角度要想办法降低;第二、通过发电量上升来给客户创造价值。
我们也希望在智能光伏的平台上,坚持开放创新,构建一个智能健康的职能光伏生态。我们主要的开放一个是技术平台的开放,包括传感器的开放接入、云平台的开放这只是一方面,另外是希望产业生态链的合作,因为一个电站像组件、支架、箱变及线缆等等,我们都是希望给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最后是华为Inside,未来华为我们希望像英特尔一样,在未来的电站里面不会涉及电站的投资,也不会涉及运营,但是把我们的一些技术,特别是把IT和数字技术和业界进行结合,来提升整个电站的价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