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1月19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巴黎气候大会将于11月30号到12月11号召开,包括《公约》的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京都议定书》的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要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围绕着巴黎大会的成果展开多轮谈判。
解振华介绍,“我最近刚刚从巴黎回来,去参加了这次缔约方大会的部长级预备会。从这次预备会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态度还是积极建设性的,但是仍有分歧,特别是主要分歧还依然存在”,希望这次会议有两个成果。
第一,现在已经有160个国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各国的自主贡献方案(INDC),还应该会有更多的国家提交。这表明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展。
第二,希望这次会议的结果要在坚持在《公约》下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落实《公约》基本原则、加强全球行动的成果。我们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有力度、有雄心,而且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但是我们认为应该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在《公约》框架下开展谈判,最后达成这个结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国情。各个国家应该按照这个基本的原则最后达成共识,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切。
解振华强调,要想这个会议成功,能够达成协议,必须建立政治上的互信,过去谈判和公约、议定书已经取得的共识,各个国家应该认真落实。各国已经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这是建立政治互信非常重要的基础和表现。
例如,发达国家按照公约、议定书的要求,要率先大幅度减排,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IPCC也明确建议,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排放至少25%-40%。而且发达国家也承诺,到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支持,还要建立技术转让机制。
“我们希望这些承诺或者是要求都应该得到落实,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解振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