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美丽西藏:从家家油灯到户户通电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15-11-14 浏览:

——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 50周年之际

文 /本刊记者 张云党亚利 通讯员 杜霖

1924年2月,临近藏历新年。

太阳即将落山,拉萨城外人头涌动,灿烂的云霞映衬出红山上雄伟的布达拉宫,煨桑的青烟袅袅直上,微风中传来阵阵诵经声。

一大群藏族群众磕着长头朝大昭寺方向行进。他们拖家带口,脸上带着即将完成朝圣的喜悦。不过,很快大家惊讶地发现,人群中有个金发碧眼的女人格外不同。“怎么会有个洋女子?”拨动念珠的人们私下里小声议论。

此时,这个来自法国巴黎、名叫大卫•妮尔的女人,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整理了一下自己褴褛的衣衫,对着这座圣城双膝跪地,潸然泪下。

13年的时间,6次挺进西藏,这位法国女探险家经历了炼狱一般的磨炼才终于踏上了拉萨的土地,成为第一个进入圣地拉萨的西方女子,并由此而闻名天下。

从 1911年开始,大卫•妮尔怀揣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5次进入西藏而不可得。1924年,在发下“不入拉萨,宁愿死”的誓言之后,她穿上藏族长袍,穿过冰封的荒原、沙漠,渡过雅鲁藏布,翻过高耸入云的雪山,不断击退盗匪的拦截,一路乞讨、潜行,经历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随后,她写下《巴黎女子拉萨漫记》一书,使得整个西方世界第一次真实而客观地认识了西藏。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最雄伟、美丽的风景,最善良、朴实的民众,最绚烂、迷人的文化,但我不得不说,它已经远远地被现代文明抛到了身后。即便是在它的中心——拉萨城,每到夜晚,一片漆黑,我看不到巴黎的灯火通明,只能听到夜色中传来的旅人的呓语。”大卫•妮尔深爱着西藏,也为此时它的落后和黑暗而叹息。“若是有电灯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个地方的隐秘角落,但在我有生之年,这恐怕不可能。”在书中,她如此写道。

90年后。

2014年4月12日,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日头落得很晚,黑暗中,一缕明亮的光线刺破云霄,接着,一盏,两盏......灯光次第亮起,周围一片欢腾。

大本营下8公里,一座恢宏的寺庙同样沐浴在灯光之下。在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门口,寺管会副主任阿旺多阿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激动地挂在了灯杆上。这一日,国家电网通过大电网延伸方式,点亮了世界屋脊、雪域之巅。

大卫•妮尔可能永远都想不到,她曾深爱的西藏如今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全力支持下,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了坚强的能源支撑。

耀眼高原之光,已泽被万家。

从一条小沟到辽阔大海

拉萨北郊,有一条小河,名为夺底沟。

1925年,这条人迹寥寥的小沟,突然热闹了起来。

在一个贵族模样的中年人的带领下,10多位民工和50多个石木泥瓦匠抬着一件件笨重的“铁疙瘩”来到了这儿,打破了沟里的平静。

刚开始,藏族同胞三三两两跑来围观,时间长了,有胆大的人靠近这个中年贵族,希望他能破解自己心中的疑问。

“老爷,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发电。”中年贵族说。

“发电?天上的闪电吗?”

中年贵族摇头:“能点亮电灯的电,比酥油灯要亮多了。”

周围的人群立刻笑起来:“老爷,你开玩笑,水里面怎么能发出天上的闪电呢。”

只有这个叫强俄巴•仁增多吉的中年贵族没笑。他深情地望着拉萨群山,心中掺杂一丝悲伤——游历西方的他,亲眼看到欧洲各国灯火通明,已经奔进入了现代化,而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同胞们竟然连电是什么都不知道。

1912年,噶厦地方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去英国伦敦留学,意欲为西藏寻找发展之道,强俄巴•仁增多吉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他主攻电力,目的就是想让家乡彻底告别黑暗。学成后,他拒绝英国人的高薪聘请回到了拉萨。离开伦敦前,强俄巴•仁增多吉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一套 92.5千瓦的发电机组,经海路运输,再用人背畜驮,历时一年多才运抵家乡,随即又把修建夺底电站的报告呈送上去。

1928年,拉萨夺底电站竣工,主要为噶厦地方政府、造币厂和贵族们供电,开始了西藏用电的历史。当世代靠点着酥油灯照明的人被电灯的光线照射得睁不开眼时,很多人却带着十足的惊恐称:“呼啸不停的雪域神龙发光了!”连很多地方大员都找到电厂,连声乞求说:“感谢了,感谢了,千万不要给我家安电灯!”

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里,西藏电力工业没有得到发展,西藏这座唯一的发电站因设备运维管理不到位、备品备件不足等原因,到1946年就停运,圣城拉萨,重归黑暗。1947年夏天,强俄巴•仁增多吉患热症逝世,带着对西藏电力发展的遗憾离开人间。他曾希望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地址就在今拉萨大桥附近,具体计划是:建筑堤坝,把拉萨河上游的水拦截起来,供发电用??但他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

西藏 1951年和平解放时,发电能力为零。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西藏的电力工业发展,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西藏电力建设项目,1955年3月9日,国务院会议决定,由中央拨款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进藏修复拉萨夺底水电站和新建一座日喀则小型火力发电厂。1956年7月、10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和恢复重建的夺底水电站(660千瓦)建成,西藏电力开始起步。

到1959年,西藏大部分党政机关仍用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仅有拉萨、日喀则地区形成电网雏形,西藏没有一座35千伏变电站,人均电量非常少,电网设备差,拉闸限电十分普遍。1958年,被列入国家“二五”计划重点电力建设项目的纳金电站动工兴建。1965年,纳金电站6台机组全部建成投运,结束了拉萨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被誉为“拉萨的夜明珠”。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装机容量仅8000多千瓦,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有35千伏拉萨电网雏形,基本没有电网调度、科研、建设等机构。由于西藏地广人稀,除拉萨、日喀则等少数地方外,多数地区以及广大农牧民还是与电无缘。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心系西藏电力发展,始终把西藏电力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力援藏工作从未间断,持续不断加大人、财、物的支持和帮扶力度。

1987年,时任国家电力工业部部长的史大桢进藏,确定了纳金电站、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改造等一批援藏项目和人才方面“换岗顶替”的援藏方式,一直延续至今。1997年羊湖电厂建成投产后,基本解决了藏中电网长期缺电的历史,促进了拉萨、日喀则和山南三个地市电网的联网。随后,昌都金河、拉萨直孔、阿里狮泉河、林芝雪卡和老虎嘴等一批骨干电站相继建成投运,西藏电网装机规模大幅提升。但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市电网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年增长均在 20%以上,藏中电网最高用电负荷翻了一番,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用电的需求,又先后建成了东嘎应急电源、过渡电源和9E燃机等一批柴油发电厂,有效缓解了藏中电网冬春季严峻的缺电矛盾。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又制定了援藏工作计划,安排1.5亿元资金,重点用于西藏电网安全生产设备改造,经营管理提升,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随后,2007年7月25日,时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的刘振亚与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共同为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揭牌。国网西藏电力的成立,是西藏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由此掀开了西藏电力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举全公司之力,进一步加大对国网西藏电力项目、资金、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为国网西藏电力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资金方面,公司累计注资30多亿元,安排东西帮扶资金40亿元,着力解决西藏电网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资金短缺困难和企业亏损。2011年12月,公司投入163亿元的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建成,极大缓解了西藏的缺电问题,实现西藏电网与全国电网联网运行,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2014年11月,投入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建成,结束了昌都电网孤网运行历史,

迈出了构建西藏统一电网的第一步。同时,通过实施一、二、三期农网建设与改造以及“户户通电”工程、无电地区电力改造工程,到 2014年年底,电网供电覆盖西藏51个县(市、区),供电人口达到近212万人。

目前,西藏电网形成藏中、昌都、阿里“一大两小”三个区域电网,建成了以 220千伏环网为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了电力保障能力,供电形势实现历史最好。

2014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赴藏与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共商西藏电力发展大计,提出“构建西南同步电网、建设西藏统一电网,加快推进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的战略部署,为西藏电网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2015年,西藏电网供需形势有所好转,在保障区内用电需求的基础上,6月 1日通过青藏直流联网工程首次实现了电力外送,实现了西藏电力外送‘零’的突破。但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后发优势,‘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内仍将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对电力的充足可靠供应提出更高要求,电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国网西藏电力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尚勇介绍,“十三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将按照“三步走”的部署建设西藏统一电网,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一步是建设川藏联网工程,实现昌都和四川联网;第二步是建设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联网工程、拉林铁路供电工程,实现藏中与昌都联网;第三步是实现藏中电网与阿里电网联网,彻底解决阿里电网可靠用电问题。另外,水电开发外送也是重点,我们将重点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水电开发,启动开展雅江下游水电接入系统及送出前期工作,实现打捆外送。”尚勇介绍道。

未来5年,西藏电网将建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压电网协调发展的西藏统一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力配置能力大幅提升,有效保障西藏用电需求,有力支撑水电外送。西藏统一电网建设主要包括藏中电网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拉林铁路供电工程、阿里电网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等8大类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33亿元。

从1928年夺底沟里诞生的小电站,到如今的西藏坚强电网,几十年来,西藏电力发展已与当初迥然不同。

当拉萨夜空璀璨,当雪域高原处处灯火辉煌,当珠穆朗玛峰下光耀万丈,强俄巴•仁增多吉如果还活着,如果还能看到西藏的这番美景,定然大感欣慰。

5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西藏电网已经发展成接纳大江大河、支撑雪域高原发展的辽阔大海,为西藏未来的远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求人停产到敞开用电

往年,一到冬季,国网西藏电力副总经理高应云就犯起了愁,因为四处求人的时刻又到了。

“以前,藏区主要依靠水电,一到冬季枯水期,企业的日子就苦了。”对此,西藏自治区能源处处长向建华说,“为了保证居民用电,政府出台了一份限电次序表,工业用电、商业用电都得为生活用电让路,但是即便如此,自2005年起,年增长幅度18%的电力负荷还是一度压垮孤网运行的西藏电网。”

“西藏的用电缺口曾经到达50%。”谈起过去,高应云苦笑连连。一到冬季枯水期,他就会带着同事深入工矿企业,“求着人家停产停工”。这种情况,也成了当地企业的一块心病,即便是在西藏国资委监管下的16家企业里利润排第一的水泥厂也不能例外,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也得停产,1145名员工仅凭基本工资度日。

拉萨西郊的远大建材有限公司水泥厂,是当地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卓嘎谈起往年因为缺电停产,一脸的无奈和委屈。“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就为用电这件事发愁。停电就意味着停产,意味着没有收入,意味着400多名工人几个月没事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样的日子十分艰难。为了稳定职工情绪,我们在停产期间给工人每人每月发几百元的生活费,但杯水车薪,很多人都会选择离开。”卓嘎算过账,过去每年停电4个月左右,一年的产值就减少3000多万元。

不仅是水泥厂,往年一到冬天,缺电制约着西藏的各行各业。许多工矿企业早早地就会收到停产限电通知,从头一年10月到来年4月,停产检修期近半年,缺电导致的亏损、人员流失等问题,让许多企业感到无法承受。

这种情况,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

记者走进水泥厂的厂门,生产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搅拌机声震耳欲聋,工人们往来穿梭,忙碌一片。“在青藏联网工程运行的第二年,2012年,我们公司全年生产用电与往年同期相比就增加了39%,电费增加了40%,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1%,税收同比增长51.7%,员工工资收入同比增加32.5%!现在是敞开用电,供电公司一不限电,二不采取有序用电措施,我们的生产再不受影响。”卓嘎笑着说。

这是发展日新月异、网架不断坚强的西藏电网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这种情况,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代远有着切身的认识:“缺电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非常落后的发展阶段,地方建设规模很小,发展速度较慢。这个时期,缺电对西藏来说可称之为能源的‘广口瓶颈’制约。具体表现为,区域内工矿企业不多,对电力需求不大,一旦能源建设较快发展,就会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电力过剩;虽然缺电是常态化的问题,但主要是对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经济建设领域尚未出现对能源的紧迫需求。第二个时期,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西藏经济社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地方建设规模空前扩张,产业发展大大提速。这个时期,电力短缺成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瓶颈’制约之一。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经常受到能源短缺的强烈限制。”

的确是这样。从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到整个自治区,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依赖不言自明。“如今,稳定、坚强的电力,不仅有力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铺就了西藏走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由于工作的关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绒战堆经常走访西藏各地以及与我国接壤的不丹、尼泊尔等国,对于西藏如今得益于电力充足所取得的发展,他深有感触,“周边的这些国家,最缺的就是电力,当他们看到我们西藏连最偏远的牧区都用上了大电网的电,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都非常羡慕,这对于他们来说,难以想象。”

“现在不仅电量足,供电服务也越来越好,我们终于有底气搞养殖业了,这要是放在前几年,可不敢想!”在山南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益西卓嘎对于眼下的日子很满意。该合作社是一家以“合作社 +社员 +农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饲养藏鸡为主,年产藏鸡蛋100万枚,带动全县及周边 1000多户农牧民实现养殖增收,并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持,之前合作社使用的是专用变压器,由于用电量大,加之电路老化,经常导致电压不稳定。山南供电公司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安排专人上门服务,及时对合作社用电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保证了他们用电充足、安全用电。位于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区的班戈县,平均海拔4700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经济发展缓慢,奶制品加工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班戈县普保镇格色居委会合作社很早就集资开办了奶牛养殖协会奶制品加工点。52岁的扎拉说:“奶制品加工点以前用的是光伏和柴油发电的方式,不仅不能保证奶制品加工的质量,而且成本非常高。自从我们这里通电后,奶制品加工产量大了,成本也降低了,现在每天的收入就有 1000多元。”

再也不用为电发愁,合作社在奶制品加工收入增加后,又积极地开拓新的经济收入增长渠道。扎拉说:“我们现在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自己的冷库,已经着手加工牛羊肉了。合作社还建有四间标准间的小型招待所,电视、电冰箱一应俱全......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不仅如此,班戈县还立足地方特色,设立了矿泉水厂。“我们县里生产的江雾天然山泉桶装水,销路很好,以前没有电网的电,只能做出大的铁桶装水,没办法生产桶装水,现在不仅有桶装水,不久还将有瓶装水呢,这样我们的天然资源就可以得到好的利用,也将增加经济收入。”班戈县副县长李争斌说。

有了电,西藏各地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巴青县为例,据了解,2014年年底巴青县通电后,原有的矿厂、肉品加工厂等民营合作经济组织社从手工作业进入到电气化生产时代,该县人均收入从之前的5500元提高到8000元/人/年,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西藏的发展稳定总体形势很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说。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尤其是国网西藏电力挂牌成立以来,西藏电网从孤网、弱网到如今的各级网架结构日益完善、坚强,再到未来建成统一电网、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完成电力外送,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西藏经济社会的面貌。这让人不禁想起国网西藏电力成立当日,时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掷地有声的话语——公司将更加努力,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加强西藏电力人才培养,切实做好电力建设、安全供电、优质服务等各方面的工作,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道把西藏电力工业发展好,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动力保障。

“2020年,西藏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稳定、优质的供电是保障是基础,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好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5年,大电网供电能够覆盖 58个县,‘十三五’期间,西藏电网将还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西藏的明天会更好。”国网西藏电力发策部副主任尚勇说。

从家家油灯到户户通电

太阳一晒,青稞就黄了,风吹过来,金黄色的波浪翻滚。

拉巴次仁坐在地边,坐在暖暖的阳光和风里,开始修理手中的藏戏面具。

堆龙德庆县,位于拉萨西 12公里,堆龙德庆藏语意为“山谷中的极乐之地”,历史悠久,是闻名西藏的藏戏之乡。拉巴次仁是藏戏的传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戏、唱戏,他充满感激地说:“相传 14世纪,一位叫汤东杰布的高僧为改变西藏交通不便的现状,立志要在西藏每一条江上架起铁索桥,但志大而财不足,于是汤东杰布巧想办法,吸收民间和宗教中各种戏剧因素编排节目,设计唱腔和动作,改进鼓钹伴奏,创建了蓝面具藏戏。汤东杰布给我们带来了桥和藏戏,带来了欢笑,国家电网公司则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拉巴次仁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他所在的羊达乡通嘎村是一个拥有900多人的小村庄。半个世纪前的通嘎村,没有电,村民们只能靠烧牛粪做饭、取暖,到了上世纪 70年代,村民们第一次用上了堆龙水电站发出的电。但水电站规模小,每天的发电量不足以供应全村的生活用电,部分村民仍需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大电网覆盖后,家家户户不再为生活用电发愁,陆陆续续购入冰箱、电视机、微波炉、空调等现代化电器。

“有了电,才能办企业!”通嘎村党支部书记阿努说。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电力支持,当家人阿努才带领大伙建起了采砂厂,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路。“以前没电的时候,什么都干不了,现在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供电都十分充足,保障了工厂的正常运转,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采砂厂工人丹增西热说。采砂厂的兴办,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致富思路。此外,村里还成立了运输队、让农牧民司机帮助采砂厂运送砂石料,进一步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近 8年,是西藏电网历史上发展最快、投资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西藏电网结构更加坚强,供电能力、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水平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快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改造工程,不断扩大电网覆盖范围,努力提高电力供应能力,解决了西藏农牧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照明用电问题,有力促进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西藏“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工。2015年6月底,公司提前半年完成国家下达的西藏大电网延伸新增县无电人口用电任务。一盏盏灯火,不仅照亮了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更使西藏人民看见更加美好的未来。

白玛扎西是位 1986年出生的年轻老师,在那曲县香茂乡中心小学教数学。这所学校海拔高达4900多米,以前用的是光伏电站发出的电。一到阴天下雨,教室里的灯就亮不起来。他说 :“现在学校有电脑室和电教设备,每天上午课间操,孩子们就可以跟着悠扬的音乐跳起锅庄。”

日喀则市拉孜县热萨乡多康村是个只有58户居民的小村子。2010年之前,村民人均每年只有800元的收入,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的是油灯,连磨青稞面都要远到100公里的日喀则去完成,为了维持生活,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2010年通过大电网延伸的方式通上了电,村子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我们筹集资金开办了砂石料厂和羊毛加工厂,生意越来越红火,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都赶了回来。”村领导巴琼说。除了村办企业,村民也各显神通,年近50岁的尼拉在自家办起了磨面厂,开了小卖部,买了手机,采购了冰箱、电视,还刚刚购入一台拖拉机。“有了电,日子会越来越好。”对着记者,尼拉笑得合不拢嘴。

乃琼镇岗德林村,靠近拉萨,有了优质稳定的电力供应之后,全村732户人家办起了蔬菜大棚、采石场、养殖场和运输业,“现在不缺电,我们建小型水泵引地下水灌溉蔬菜,年产量从300亩增加至1400亩。”村民扎桑还打算在村里推广电卷塑料大棚,“以后用电给蔬菜‘铺被子’。”

“电力是边疆地区最大的基础设施,加快以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使农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权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图登克珠说。

为了解决西藏农牧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照明用电问题,为促进西藏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投入,公司的付出都是巨大的。

为了西藏偏远地区能够通电,每户需投资3万~4万元,如按农户月正常用电量 50千瓦时计算,一年户均电费是300元,“户户通电”工程户均投资额等于每户 100年的电费,更为关键的是,在平均海拔超过 4000米的“世界屋脊”,每建成一座变电站、一条线路,都需要工程建设者付出加倍的努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只有 6户人家的查梧村位于江孜县江旦乡,“户户通电”工程勘察设计小组来到这里,转来转去却找不到进村的路。当地人说,村子在半山坡上,只能从邻县的山路绕上去。这个村最后架了 6公里 10千伏线路,100多根杆都是靠人抬上去的。“最困难的是人不足,有的县公司缺员 80%,很多县公司因为人员紧张无法做到专业细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依然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为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光明。”国网西藏电力农电部主任王照岐说。

除此之外,公司电力援藏工作也一直进行。位于西藏最为偏远的阿里地区的措勤县,是公司的对口援助县。该县平均海拔 4700多米,一年有 7个月是冬季,农牧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公司从 2007年至 2015年,对措勤县的援助额度逐年递增,先后投入 1.25亿元帮助措勤县建设光伏电站、牧民安居工程等百余个项目。过去,措勤县严重缺电,到了晚上学生无法写作业、教师没法备课、牧民看不了电视、手机充不上电。定点援建后,公司投资建设装机 500千瓦的以风光互补发电为基础的微电网工程。这一工程可瞬时切换锂电、水电、光伏、风力、柴油发电,成为阿里最先进的智能电网工程,保证了措勤电力充足供应。

在萨迦县扯休乡朗巴吉村,33岁的驻村书记阿琼已经工作了两年多。2012年,身为日喀则供电公司运检部继电保护专责的他,成为第一批驻村干部,走入只有144户728人的朗巴吉村,支援该村经济发展。来到村子两年多,阿琼首先向有关部门打了报告,投资 30万元从山上引来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然后修建了水渠、水堤用于农业灌溉,还帮助村民建起了蔬菜水果大棚,并开展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刚来的时候,村里主要是种青稞,靠天吃饭,每人年均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达到了2300元,以后会更多。”阿琼说。

而像阿琼这样直接支援地方发展的电网人,在西藏,还有许多。

从高原红柳到国网铁军

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领2000多名筑路英雄,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打通25座雪山,修建了1283公里的高原公路,为西藏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天路”。

在此过程中,将军喜欢上了当地的一种树木——红柳。这种不起眼的植物,耐旱、耐热、耐寒,纵使环境再恶劣,它也能倔强生长,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不仅能够防沙固土,枝叶更能够入药让人摆脱病痛的折磨。将军说,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的人,应该向红柳学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默默奉献,泽被雪域。从此,高原红柳,成为了一代代支援西藏建设人员的象征。

50年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经历一代代“高原红柳”的传承,发扬光大,成为促进当地建设的精神源泉。

这种精神,同样深深融入西藏电力人的骨髓之中,薪火相传。

“老西藏精神就是一种奉献精神。西藏高寒缺氧,地处祖国边陲,交通不便,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特别是缺氧对人的意志和身体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上世纪50年代,西藏交通不便,物资极其匮乏,那时候进出藏主要是靠公路,进藏或回内地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因此很多职工都常年未能回内地休假和探亲,所以身体也得不到恢复。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同内地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如果没有老西藏精神的传承,一代又一代西藏电力人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国网西藏电力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晓明在西藏已经工作了30多年,谈起老西藏精神,他满是感慨。

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的无私援助下,经过历代西藏电力人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西藏电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批援藏工作者参与西藏电力建设,一代代西藏电力人传承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电力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正是这种精神,成为西藏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

夺底水电站的老员工张碧拉不会忘记,1952年,修建新夺底电站时,在技术、资金、人才均无保障的情况下,电站建设者硬是用肩挑、用手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建造了总装机容量660千瓦、成为当时拉萨唯一的电源供应点的新电站。

全国劳模、党的十八大代表措吉不会忘记,1986年,刚满19岁的她参加平措电站建设,为了保护机组运行,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中,她手持冰镐在5.6公里的引水渠里用力砸冰,满手是血。

阿里供电公司员工魏杰不会忘记,当时的阿里电力公司由地区划转移交至西藏公司为子公司,他在冬天受命上任,乘车走了两天土路来到驻地,看到的却是满目苍凉,山上的积雪超过一米厚,办公区寸草不生,乱石遍地,员工们硬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将那里变成了绿植满地的家园。

援藏干部陈东雪不会忘记,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自己冒着大雪、冰雹在地动山摇中深入灾区,搭建起临时供电线路为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送去光明和温暖后,当地群众满含热泪紧紧握住自己的手。

日喀则公司线路工区员工、22岁的刘圣昭不会忘记,自己参加工作没多久就和53岁的师父琼达沿着满是积雪的荒原走了整整一天,历经生死边缘只为尽快抢修倒掉的杆塔,为牧民送上电。

“都说在这里,躺着都是奉献。但我们不是来躺着的,我们是来奔跑的,为了雪域光明,为了万众安康,为了西藏的发展,哪怕是拼上性命,也无怨无悔。”国网西藏电力农电部主任王照岐,从祖父开始一家就扎根高原,他本人之前常年工作在那曲,那里是一棵树都不生长的地方,工作再苦再累他都不怕,最难熬的是仰头看不到苍天大树的枝茎,而当他终于下了高原、不顾路人奇怪的眼神动情地搂着一棵大树的时候,那心情,只有他自己能够理解。

50年来,一代代电力人,一代代“高原红柳”,点燃了老西藏精神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这方美丽的水土,而如今,这火炬在国家电网人手中延绵传承,他们将自己打造成“国网铁军”,同样无怨无悔,用自己灿烂的年华,回馈这片土地。

1924年,法国女探险家大卫•妮尔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圣城拉萨。她在她的书中写道:“我缓缓出城,身后的拉萨沉浸在一片漆黑中。我望了望远处,巍峨的雪山也逐渐被夜色吞没。这里是世界最高处,寒冷、缺氧,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禁区。但当我离开时,突然觉得将来这高原或许会成为这个星球最美丽的地方、最动人的风景,因为这里有最朴实、善良、坚韧不拔的人们。”

90年后,大卫•妮尔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如今的西藏,从拉萨到珠穆朗玛峰下,灯火璀璨,人民幸福安康。当天边升起一缕缕曙光,高原上便印出一条条银龙的脊梁。银线为筋,铁塔为骨,这银龙飞舞、连绵,给这片雪域带来光明,带来吉祥,也带来了美好的未来。

光耀西藏,亘古永恒。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 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