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从北京到西藏之间,20多年来王文长不知道走了多少遍。自上世纪 80年开始研究区域经济和少数民族经济,他和西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年,王文长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西藏度过的。为了研究西藏的民族经济,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他几乎跑遍了西藏所有的区县,亲眼见证了西藏近年来的变迁。“以前西藏经济比较落后,老百姓(603883,股吧)生活拮据。经过这些年建设,西藏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不仅建立了现代加工业、交通物流业,原有的农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王文长认为,西藏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的支撑。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无电区建设等一批重大电力工程的建设,有力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为西藏经济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国家电网》:
您多次去西藏调研,近年来西藏经济发展给您留下哪些印象?
王文长:
我和西藏打交道已经 20多年了,算是半个西藏人。记得上世纪 80年代初刚去西藏时,好多地方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老百姓生活很原始。当时我们住在拉萨,是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到了晚上,街道上很难见到人,更别提有什么商业发展了。如今再看西藏,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渐更趋多元化,成绩有目共睹。我印象很深刻的是,1988年我去林芝地区,当地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如今林芝已形成特色旅游、优质水果加工和林木资源采集、粮油生产加工的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基地。
《国家电网》:
从青藏联网工程到川藏联网工程,西藏电网供电范围和服务能力不断扩展,您认为,推进电网建设对西藏经济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王文长:
这些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西藏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西藏电网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使其从过去的孤网变成了全国电网的一部分,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得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有助于其在更高领域和更大范围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改善能源结构和生态。随着一批重大电网工程建设,西北部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将通过电网输送到西藏,一方面满足西藏经济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了对牛粪、木材、灌木等生态燃料的依赖,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西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藏药资源,还有发展牲畜养殖和畜牧加工的产业基础,如山羊绒、牦牛绒、牛羊肉类等产品一直都很受市场欢迎。有了电力的支撑,这些具有西藏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产品将形成长远、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外部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有了电,不仅为西藏老百姓送来光明,而且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了电,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电抽水泵、酥油机等电力设备产品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彻底改善农牧区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他们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支撑。
《国家电网》:
您认为西藏经济发展还需要兼顾哪些方面?
王文长: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是民族存在和演化的基础。我研究的民族经济学是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以及从民族方面来反证经济问题。和内陆地区经济不同的是,民族经济学是将民族作为研究基础框架,少数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以及文化等都是民族经济的研究领域。另外,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资源禀赋以及自然环境不同,使得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更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例如,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制造业等,均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常见的经济业态。
西藏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但是不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消费水平而言,与内陆地区相比还有一定距离,老百姓对利用资源,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西藏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资源的持续利用有严格要求。因此,推动西藏的经济发展,需要兼顾民族关系、经济关系和生态环境。换句话说,要在资源、利益、民族文化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国家电网》:
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西藏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电力资源?
王文长:
西藏的水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资源总量位居全国首位。这些年,西藏建设了很多水电站,如羊湖、藏木、多布、果多等,此外还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据统计,西藏新能源发电在总电力中的比重占到 10%以上。
然而,受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西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水电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后能有效促进当地农村小城镇兴起和繁荣。所以,西藏的电力资源利用,应当着重开发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既有利于西藏的生态保护,又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