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力帆股份:迎接新能源动力汽车新时代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居民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的汽车整车、零部件等产业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已成为汽车领域的新的产业亮点。为把握产业成长契机,力帆股份(601777,股吧)加大了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投资力度,有望畅享新能源动力汽车大发展的丰厚产业红利。

新能源动力汽车前景值得期待

对于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说,市场参与者的认识是相对乐观的。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渗透率正在加速提升。据中汽协会统计,9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单月销量历史新高。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配套设施的加速完善,未来新能源动力汽车仍将持续加速。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动力汽车拥有极高的产业战略制高点,极有可能成为我国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产业对象之一。比如说新能源动力汽车契合了我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结构,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安全。因为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可以减少石油的消耗,从而减少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再比如说新能源动力汽车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这其实也类似于高铁、核电产业。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加大对高铁的投资力度,以高铁为核心的铁路设备制造业的水平迅速提升,已领先全球,这深刻地说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所以,只要政府加大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扶持力度,那么,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乃至汽车制造业的水平也有望迅速提升,有望重现高铁、核电这样的产业范式。因此,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仍然将得到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高度期待。

加大投资力度迎接发展新时代

力帆股份管理层高瞻远瞩,积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资力度,迎接汽车发展的新时代。日前公司发布力帆新能源战略规划i.Blue1.0,该战略全方位解析了力帆新能源产业的产品、运营、服务发展方向,力帆股份计划在2020年前将推出20款纯电和混合动力新产品,实现新能源整车累计销售50万台,完成构建集互联网+、智能汽车、能源互联网于一体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战略规划可拆分为三个核心构成部分,一是新蓝产品计划。重点推进力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提高能源利用率,并独创力帆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实现技术上的全面革新。二是深蓝能源计划。预计在2015年内建设13个能源站,未来五年在全国共建成500座能源站,覆盖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华中等主要城市,形成以车联网和物联网为纽带的能源站和换电模式,彻底消除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忧虑”和“电池恐惧”,能源站的创新在于利用电力改革成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电能、充分利用节能高效环保机组,以物联网为依托,依托换电和电池租赁等服务,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分享、共享,以及金融的介入和支持,改变消费者使用习惯和出行方式。三是泛蓝生活计划。公司将推出以新能源分时租赁平台——盼达用车为核心的“泛蓝生活计划”,作为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专车租赁、企事业机构团体长租等形式的“互联网+车联网+用车服务”的汽车租赁平台,在指定地点实现远程预订、手机解锁、随时还车和移动支付等用车服务。

为实施上述战略规划,公司一方面设立注册资本高达5亿元的全资子公司重庆移峰能源有限公司,这将作为公司力推的力帆新能源战略规划i.Blue1.0的核心执行主体,将有利于公司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布局和建设,更有效地整合集团内部资源,更有效率地推进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则是拟以11.88元/股定增不超过4.38亿股,募资不超过52亿元,拟投资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智能新能源汽车60亿瓦时锂电芯项目、30万台智能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项目等。

由此可见,力帆股份在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链的布局更为完善,更有能力把握新能源动力汽车的发展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布局,也将有利于推动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我国新能源动力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有望将高铁、核电等产业领域的成功复制在新能源动力汽车领域。

综上所述,力帆股份的新能源动力汽车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进而极大地提升公司新能源动力汽车在整个业务构成中的比重,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内在估值水平。也就是说,公司目前的估值坐标不能以传统汽车产业进行审视,而应该以新兴产业的新能源动力汽车予以重估价值标准,这或将驱动公司二级市场股价重心的上移。

分享到:

关键字:力帆股份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