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跨越时空的全球能源合作理念被广泛接受,合作规则不断完善,契约精神与责任意识也促使人们遵循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原则。
全球能源互联网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家对这一概念更加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和担心。全球能源互联涉及众多国家地区和利益相关方,能否打破种种壁垒,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不是距离我们还很遥远?究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还是可以期待的现实?下面,我们来梳理下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面临的现实条件。
一是技术不断创新和成熟
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的关键就是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北极、赤道附近地区和各洲内大型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大多距离负荷中心数百甚至数千公里,需要先进可靠的输电技术从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输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创新和实践,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柔性直流输电电压等级也在不断提高,实现输电容量大幅提升和损耗显著下降,有望取代常规直流,实现洲际联网和直流电网构建。这些先进输电技术的储备可以满足全球资源配置的需要。同时,世界范围内电网的智能化升级也在充分保障着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互动性。
二是清洁能源开发和输送的经济性不断提升
清洁能源目前面临的是开发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和技术进步,因地制宜地进行规模化开发或分散式开发,实现网络化配置,将可以有效降低能源开发成本。预计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在2020年后,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在2025年后将逐步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成本。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不计跨国关税,即使考虑国外较高的线路与换流站投资造价水平,送、受端间开发成本差达到$0.042/kWh,经济输电距离可到5000km;开发成本差达到$0.052/kWh,经济输电距离可达6000km。这个成本已经可以支撑全球各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远距离经济输电需求。
三是在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经验
我国建成投运的3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6条特高压直流线路,成为重要能源输送通道,在区域互济、事故支援、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全球范围在大电网构建中取得了丰富的协调规划、建设和运行经验,已经形成的欧洲互联电网、北美互联电网、俄罗斯-波罗的海互联电网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欧盟理事会还授权欧洲输电运营商联盟两年一度地更新欧洲电力互联十年发展规划。南美安第斯国家电力联盟、南部非洲电力联盟、海湾互联电网管理局都在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区域电网互联组织的成功实践,将促使出现更多的洲内电力互联联盟乃至洲际联盟,推动全球能源互联互通。
四是国际能源合作不断深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是各国协同发展,合作区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不断拓展。更大范围内的国际能源合作则是顺应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的。由于当前面临的能源开发、能源配置、能源安全和环境影响的问题和挑战,都是全球性的,不是一个孤立国家可以独自解决的,必须寻求更大范围、更大深度的合作。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和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和国际能源署(IEA)共同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联合工作组,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深入开展联合研究与合作,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
五是符合共同利益,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地缘政治格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成为聚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平台,各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着共同利益,在全球互联的潮流中可以享受到远高于孤立发展带来的收益。这就促使资源所在国和消费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达成共识,走向从资源争夺向合作开发转变的合作共赢的能源地缘政治。随着全球一个个清洁发电工程、电网互联工程的建设,所带来的效益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可以带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共同利益链条当中。
也许有人会说,在当前纷繁芜杂的政治环境下,你能保证不会发生各种争端和曲折反复?诚然这些很有可能发生,规律和利益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使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插曲,但随着跨越时空的全球能源合作理念被广泛接受,合作规则不断完善,契约精神与责任意识也促使人们遵循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原则。
最后,引用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全球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一项根本性革命,不会一帆风顺,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全球能源互联网一定大有可为,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