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 唯有彻底改变“三依靠”增长模式,改变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市场模式,改变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策略,改变“赢了制造,输了研发;赢了生产,输了利润”的国际产业分工模式,中国制造业才可能占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 ]
本系列评论的第一篇简要论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严峻形势、内在原因和改革方向。收入分配失衡与投资消费失衡互为表里。家庭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消费和内需长效机制的内在保障,没有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没有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就不可能建立起促进消费和内需的长效机制。没有消费和内需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就难以取得成功,过度依靠投资的增长模式亦难以持续,因为投资之有效性、营利性和持续性必须依靠最终消费持续增长之支撑。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尤其是过度依靠基础设施和第二产业投资,客观上会抑制劳动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史已经揭示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技术取代劳动力趋势不断加速,大量制造业投资不仅不会吸纳新劳动力就业,甚至还会“挤出”已经就业的劳动力,导致失业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增长性失业”现象。
因此,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吸纳劳动力就业,保障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就成为各国经济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的重大课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如何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整个经济结构的重新平衡。
本文简要阐述我国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概而言之,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大体就是“三依靠”增长模式。所谓“三依靠”,就是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或者说稳增长就要稳投资,稳投资就要上项目,上项目就要放贷款,放贷款就要松银根。应该承认,这个模式对于维持经济增速非常有效(至少短期非常有效)。它逻辑清楚,直截了当。根据统计,过去近30年来,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2%。即使是大力倡导转换增长模式以来的5年里,投资对GDP的贡献仍然超过50%。
随着投资不断积累和固定资产总量持续增长,投资平均收益率必然不断下降,“三依靠”模式就难以持续,尤其是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三依靠”模式基本走到尽头了。
“三依靠”模式难以持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的传统比较优势(低劳力成本、低资源成本和低环境成本)正在快速消失,新的比较优势却还没有创造出来,投资平均收益率或边际效率必然随之持续下降,制造业将不可避免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
最近五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迅速上升,制造业里的许多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持续下降,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社会资本运用效率亦随之持续下降,资源环境消耗难以为继。所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和丧失的主要表现。
我们可以装备制造业为例,看看我国制造业存在的根本问题。
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出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的19.8%,超越美国的19.6%,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的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1.2万亿美元)和美国(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当年,中国全部制造业产出总量超越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2006~2010年,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5%,从4万亿增加到14万亿。2010年,全行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11年底,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7.7万亿,比2002年增长6.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8%。2011年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8万亿,比2002年增长4.9倍。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
然而,正如外国企业家所评论的那样,“中国赢得了制造,却失去了研发”。在研发——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所构成的全球产业链里,中国基本处于生产(制造或加工)环节,赢得的增加值并不高。大量中国企业为全球制造和加工,却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不到20%,发达国家至少达到35%以上。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6%~40%,差距巨大。
以世界闻名的苹果公司为例。身为全球最赚钱的高科技公司,苹果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苹果手机几乎全部在中国组装完成。一部最终售价500美元的苹果手机,中国组装后的出厂价是179美元,苹果公司毛利达到每部321美元。179美元的出厂价里,只有可怜的6.5美元真正属于中国工厂,占出厂价的3.6%。它构成了中国代工工厂的员工工资、管理费用和利润。其余172.5美元,则是来自非中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德国等)为苹果生产的组件。
以2009年为例,中国工厂为苹果公司加工手机1120万部,出厂价129美元。表面上(仅苹果手机一项),好像中国对美国实现贸易顺差20亿美元。实际上,扣除每部手机172.5美元的组件成本,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仅为7350万美元。不仅如此,苹果公司本身还向中国出口了1.215亿美元的零部件。从735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里扣除1.215亿美元的零部件,结果是:在中美苹果手机的加工贸易里,我国不是顺差,而是逆差!苹果之外,其他产业和产品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同样的结果。
制造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上。截至2012年年底,美国仍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只有少数北欧国家(荷兰和挪威)的劳动生产率略超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丹麦、瑞典等国的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80%~95%,挪威劳动生产率等于美国的125%。欧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70%。日本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65%。“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45%~65%。
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巨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位居全球之首,年均增速达到8%。然而,由于初始劳动生产率水平太低,尽管追赶了30多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仍然只相当于美国的10%,日本的14%,德国的10.5%,法国的10.3%,英国的12.5%,挪威的8%,新加坡的14%,中国台湾的17%。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
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速最终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增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真实GDP年均增速一直超过8%,全球首屈一指,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样是因为基数太低,尽管快速赶超30年,我国人均真实可支配收入依然位居全球第80位。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真实可支配收入只有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14(美国的1/17,德国的1/16,日本的1/15,法国的1/16,俄罗斯的1/4)。
“三依靠”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赶超策略逐渐失效,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原创性科技成果严重不足,成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主要制约。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必将进一步强化对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出口的限制。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我们曾经幻想并努力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以空间换时间”的技术引进策略并不成功。痛定思痛,我们终于认识到,真正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前几年,中央果断提出“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完全正确。我国需要更加明确和更加具体的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全力扶持自主创新,尤其是需要尽快在几个重大战略产业领域,占领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
仍以装备制造工业为例,看看为什么说“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不成功。尽管我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很多真正高科技的高端制造设备却依然严重依赖进口。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我国投资总额达到GDP的40%,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40%,进口设备又占设备总投资大约70%。易言之,进口制造装备金额达到GDP 10%。
截至目前,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数控机床继续依赖进口。很大程度上,我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局。多年来,我国经历了许多惨痛的外资“收购(合资)——做亏(掏空)——独资(抛弃)”案例,充分说明“市场换技术”策略基本失败。著名的案例包括大连第二电机厂、西北轴承(000595,股吧)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无锡威孚、锦西化机、杭州齿轮厂、常州变压器厂等。原本我们希望外资进来之后,能够将最先进技术引进中国。可恰恰相反,外资一旦获得这些企业控制权之后,就采取各种办法将企业做亏和掏空,最后彻底抛弃。不仅外国先进技术没有引进来,而且我国原来的技术积累也随之付诸东流!
譬如,我国饮料行业八大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轮胎橡胶多家企业被外资收购形成垄断。还有许多原来中国的知名品牌,因为外资的引入而完全销声匿迹。多年来,装备制造领域一直是外商投资收购中国企业的重点,外资在制造领域设立的企业一度占据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75%以上。其中外商独资又占到65%甚至75%以上。一些外资蓄意控制我国装备制造业或制造业龙头企业,采取的策略就是:“控制——吞并——垄断”或者“合资——拖垮——独资”,最终形成外资一统天下之局面。
不仅依靠独资和合资引进国外技术的策略不成功,而且许多合资企业本身就不成功。以机械行业为例,不成功的合资占到40%左右。近50万家合资企业,年亏损额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当美国、欧洲、日本等外资疯狂收购我国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的时候,却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他们的企业百般阻挠。双重标准形成鲜明对照。
唯有彻底改变“三依靠”增长模式,改变低水平重复竞争的市场模式,改变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策略,改变“赢了制造,输了研发;赢了生产,输了利润”的国际产业分工模式,中国制造业才可能占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企业才有望赚取高额利润,中国企业家和劳动者才有望享受高工资和高福利。 摄影记者/任玉明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