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十三五”末疆电外送能力将达5000万千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0-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千年前,承载中华文明与友谊的驼队,从长安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连接起来。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丝绸路上,商贾使节来来往往,商品货物进进出出,中华文明从此走向世界。如今,随着“电力丝绸之路”的建设,新疆正在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据点。

大面积的光伏发电站在戈壁滩上一片连着一片,不间断旋转的风机一个挨着一个,输电铁塔一座连着一座。如今,新疆正通过“电力丝绸之路”大通道,将丰富的煤炭和风、光等清洁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输送到内地,形成“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能源输送新格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一带一路”战略明确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定位,确定加快包括特高压“疆电外送”的“三基地一通道”建设,为推进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奠定基础。未来,新疆将依托特高压技术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输电走廊,实现与中亚五国的电网相联,共享中亚地区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上海社科院中亚研究室主任程立军表示,接壤八国,位于欧亚大陆中央,源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我国传统对外开放格局中作为“末梢”的新疆将成为“前沿”。

新疆眼下正内外兼修,加快建设区域内电网和通往疆外的输电通道,“电力丝绸之路”核心段的地位日渐凸显。

近年来,新疆全力推动外送通道及配套电源项目建设。2010年,750千伏新疆与西北联网工程投运,结束了新疆孤网运行历史,当地丰富的电力资源首次实现外送。2013年6月,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200万千瓦。而2014年1月投运的±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工程更是成为连接西部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也让新疆电网跨入800千伏特高压时代。这些工程不仅让沿线和受端省份受益,还提升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电网运行的稳定程度,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建成的多条“疆电外送”通道助力新疆增加GDP约1.5个百分点。

哈密,不仅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还拥有令人羡慕的能源资源——煤炭资源占全国的12.5%,风资源占全国的1/20,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居新疆之首。“追风逐日,煤电转换”,体现的正是哈密以煤炭、风电、光伏资源为主的能源产业结构。

2014年,随着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拥有丰富煤电、风电和光电的哈密地区摆脱了优势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困扰,使哈密具备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条件。

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三塘湖风区风能资源丰富,是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巴里坤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姚诚德说,未来巴里坤在风电发展上还将有大作为,“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线路正在规划中,这必将会为巴里坤三塘湖综合能源基地风、光、火电打捆外送提供更强大的电网支撑。

在加快“疆电外送”的同时,国网新疆电力公司还加快了疆内电网建设的速度。今年8月底,疆内首个750千伏小环网——乌昌都市圈环网建成投运;南疆三地州首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入最后启动调试阶段,这个总投资高达30亿元的输变电工程建成后,新疆主网向南疆的输送能力将提升10倍以上,可以大幅提升当地各族人民的用电保障能力。

今年7月,新疆自治区政府在准东煤电基地核准批复7个共1320万千瓦煤电项目作为准东—华东±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配套电源。目前,该输电工程在疆各项前期工作在稳步开展。这是我国实施“疆电外送”战略以来,在新疆实施的第二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工程起于新疆准东五彩湾,止于安徽宣城市,额定输送功率1200万千瓦,是目前全世界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技术创新最多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9月8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在乌鲁木齐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跨区域送电”全国人大重点建议跟踪办理座谈会。郑栅洁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特高压“疆电外送”工作,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加快后续特高压工程审批核准。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新疆新一轮能源开发风生水起。当地正在加快建设区域内电网和通往疆外的输电通道。“十三五”末,新疆将建成“四直流、三交流”外送电通道,外送电能力将提高到5000万千瓦,每年可将3000亿千瓦时电量送出;疆内将建成750千伏主网架,把新疆的风、火、水电基地连接起来,形成输送能力更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网结构。届时,新疆电网将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外送基地。

分享到:

关键字:疆电外送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