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白于山,孕育了一方广袤辽阔、质朴深情的大地;巍巍古长城,环抱着一方生机盎然、资源富集热土。在定边南部白于山区,一座座充满活力的风塔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广袤的黄土丘陵之上,东西绵延98公里;一排排汲取着太阳光芒的晶硅板整齐的排列在盐碱荒漠地带,遍布7000余亩。
作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定边县以其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为依托,以扩大新能源发电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条为路径,全力推动定边新能源产业由突破性发展向跨越式发展、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双轮驱动的格局转变。
光伏产业厚积薄发 全省规模最大光伏发电基地
位于定边城北的陕西定边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宛如走进太阳能电池板的海洋。太阳能电池板逐日而动,成为地面能量的汇集站,将太阳的光热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电能的汇集让这片土地也具有了不同于往日的气息,荒凉一扫而尽。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化解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严重石化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定边县紧紧抓住国家优先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科学合理规划新能源产业园区。
2014年定边县委托省电力设计院在整合已有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定边县土地和电网条件重新规划定边县新能源产业园区,在307国道以北规划4个光伏发电园区重点发展光伏项目,在307国道以南规划3个风力发电园区重点发展风电项目。规划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66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300万千瓦,光伏发电规模将达到360万千瓦。
同时,为了延长产业链条,做强新能源产业,定边县积极引进了一批与风光发电项目相配套的光伏组件、风机塔筒、支架、电缆等装备制造、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以及利用天然气、煤炭发电的调峰电厂项目。自2010年以来,国家五大电力集团、陕西电子集团、江苏正信集团等上百家省内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继到定边县考察投资,一批批新能源项目先后建成运行,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定边县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定边县已引进了陕西电子集团、江苏振发、山东昂立、比亚迪等省内外知名国有和民营企业46家。已建成并网4个电站,完成装机20万千瓦,累计发电1.5亿千瓦时。在建项目5个,总计26万千瓦,已备案10万千瓦。已建成的20万千瓦光伏电站是陕西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截止目前,定边县已建成并网规模已达58万千瓦(风电33万、光伏25万),占榆林市建成并网规模168万千瓦的34.5%;已累计完成投资55.2亿元,累计完成发电量18.84亿度(风电16亿度、光伏2.84亿度);其中,2014年新能源发电量7亿度,占全县年度购电23.63亿度的29.6%,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定边县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方利好撬动光伏活力 盐碱地变身“金土地”
定边县“一油独大”的产业结构是现状。新能源产业为定边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多元产业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闲置的盐碱地、荒漠荒草地与光伏产业结合的趋势,使得农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就业、环境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将持续看好,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此项产业的亮点。
闲置土地成为农民收入新增长点。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光伏用地可采取“以租代征”的形式,农民可把闲置的盐碱地、荒漠荒草地租赁给企业建站发电。每5万千瓦光伏项目用地1700亩,每年每亩租金300元左右,租赁期25年,租金达1300万元。按照定边新能源规划,未来建成3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计划租赁土地10万亩左右,届时租金可达9亿元左右。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光伏电站的用地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新能源尤其是光伏产业带来的其他经济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首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大面积的荒漠盐碱地通过企业的综合治理后,土地的性质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发生改变。在光伏发电板下种植饲草、药材、农作物等,不但可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给农民提供致富途径。其次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每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可提供约20个就业岗位。按照定边县新能源规划,未来建成66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将新增就业岗位达2640个。同时,随着一些新能源配套产业的建成投产,按“属地用人”原则,将为定边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第三有利于培养新能源人才。通过建设新能源人才培训及教育研发基地、技术培训和科技研发基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提高园区知名度。
最后有利于发展旅游。结合古长城遗址以及特色鲜明的风力发电机组和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景观,在园区沿青银高速、307国道和303省道的基础上,建设旅游观光线路,将此地发展为新能源旅游观光区,成为定边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今日的定边新能源产业开发和利用已率先走在了榆林市和全省的前列。我们相信,五至十年之后,风力发电的规模将达到230万千瓦时,太阳能发电将达到200万千瓦时,定边县新能源产业将擎起西北新能源发电大旗。定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优化陕西电源结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记者张锦国 见习记者 宋欢 通讯员 周鑫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