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互联网+”给国产汽车挑战与机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8-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下面由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长安汽车在大变革的创新和融合时代的一些措施和思路,同时也非常荣幸参加我们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活动,听到了很多专家精彩的发言。对长安汽车这样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来说我们会有哪些变化?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简单形势。近十年来,从09年开始,我国汽车业销量发生了数量十位级的增长,到今天已经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1/4,中国这个市场就是全球汽车业市场的一个角逐地。

中国汽车的前景是:大经济以7%—8%的速度在增长,长期趋势也是向好的,未来十年预计汽车增长的保持幅度也在7%以上,到2020年左右会达到4500万,可能这个数还要扩大。现在国家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汽车”的政策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交通人车机、有了通信技术的大融合,未来10年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世界汽车产业深度变革调整的10年。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品牌的挑战,中国品牌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长安汽车虽然刚刚走出了一点点,但是我们在成本优势上是没有占到多优势的。我们也看到卡罗拉丰田车型,全球的销量会达到100多万量;福特的福克斯全球的销量也是90万辆;长安汽车卖的最好的是逸动,现在产量不过在15万辆。如何在现有的形势下找到突破,我们认为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时代会给中国的品牌和国外的品牌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一个可以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巨大机会。

简单的介绍一下长安汽车这两年的发展。同普天一样,长安汽车也是一个百年企业,到今天已经走过153年的历史。原来是做军工的,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走到去年2014年的时候长安的产量突破了1000万辆,同时形成了11家生产基地,31个整车和发动机工厂。目前我们在1—6月份的时间,依靠我们自主创新,长安汽车还是交到一份比较好的答卷,我们在1—6月份的时候总计销了汽车146万辆,同比增长11%,销量居行业第三,是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在下滑的情况下,长安赢得了这样的增速。这个增速得益于我们两点,第一点,我们坚持,坚持汽车行业的本质,坚持研发,并且是自主研发。在意大利都林、英国的诺丁汉、美国底特律、日本横滨、中国上海、中国北京打造了第一自主研发实力。同时我们也不断的以客户为导向,客户满意什么、客户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所以我们成功的推出了我们CS75、CS35、逸动经典的一些产品。

这几年,我们围绕着客户、研发、产品力等在产品的质量方面做以提升。目前我们每天有8500名用户选择长安汽车,37%的用户是从合资企业过来的。我们的产品跟平均的合资企业相比,国外的专家给我们打到了715分,超过了合资企业平均的产品力。目前长安汽车也积极的走入国外,“一带一路”布局海外战略,遍布四大基地、三大KD工厂。而国际化战略更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我简单介绍一下融合创新下长安汽车的战略转型。跟大家传统的企业一样,我们是造车的。但是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与客户的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个变化,比如原来我们只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帮我们调查、了解客户,样本量很不足,一个城市调查几百个用户就行了。现在我们有了互联网,互联网的时代可以打通企业与客户的交流,客户天天想什么,客户在抱怨我们什么,客户行为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这都给汽车企业创造了新的先机。

最近客户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原来客户买个车只要不坏就行,那么我们把质量、安全摆在第一就行了,可是现在的客户,很多年轻一代出来了,他们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他们会把汽车智能化,调查发现76.9%的客户把智能化摆在第一、把科技化摆在第二、把环保化摆在第三,所以这对汽车行业来说,“互联网+”、移动互联、智能驾驶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刚刚好多我们的专家和我们的各个企业的领导都说到,移动互联汽车的融合体现在高速的移动终端上。冯司长说到,确确实实汽车会把人的生活、整个的交通、整个的生态、整个的社会,人+车+生活一起串起来,汽车不是一个物理件了。原来汽车产业80%都是物理件,刚刚的老总也说到,现在大部分可能都是汽车电子了,电子化的产品、通信化的产品,万联万物的一个产品了。

长安汽车也是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第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练“内功”,进行价值链的升级。第二,要率先推出智能化的产品,进行产品升级。第三,扩展到整个产业链、整个商业模式一系列的转变。

在“互联网+”方面我们是七个要素目前都在同步探索,其实我们现在花的重要精力就是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要快速的推出智能化的产品,最近我们在同华为进行合作,我们在车联网方面推出T—BOX,明年6月份一款新车会打在华为的T—BOX,推到用户身上一起享受智能化的产品。第二方面,进一步把我们研发的效率,全球的研发,整个的协同再利用互联网缩短我们的研发周期,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更优秀的智能化的产品。第三方面,我们在制造领域,我们搭建智能制造的一个工厂,让我们的工厂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交付、更优的质量回报我们的客户。最后一个模式是公司成立了两个部门,一个是电商部门,一个是汽车租赁的部门。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比如现在有6000多家经销商,原来靠经销商渠道的一个营销的模式,现在需要靠电商的服务,这方面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还有一个挑战,就是政府的支持,比如最近我们讨论到电商的时候,我们要设支付宝,这是银监会这边要给资质,这方面还在讨论国营企业怎么给,怎么给这个资质,因为汽车的用户,网上大规模的定制化的话,他交付的定金非常大,就是上万,不像我们买衣服一样,都是几百块钱,是上万、几十万的交付,这方面我们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智能化产品方面,长安汽车坚定不移的以产品为切入口,产品为王,所以我们推出了一个长安智能化的654的战略,也制定了我们发展的路径,创造六大平台,电子电器、环境感知。我们交通网这些方面的,中央决策、标准法规、测试环境、软件平台上,来搭建我们的六大平台。同时,也在产品上实现五大核心技术的一个突破,首先我们是会车联网上突破,现在我们信息中心也在建自由的车联网,自动泊车、自动互联的一些产品、自动驾驶。2015年的时候会实现单一功能的自动化,2018年的时候我们会组合功能的自动化,2020年的时候会在自动驾驶的自动化方面,2025年对全自动驾驶的自动化,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路径。

在互联网平台方面,长安最近也投入上亿元来打造车联网产品的系统,包括车互联、生活服务、娱乐咨询、安全防护方面希望有大的突破。去年这个产品已经推了一个概念车,2014年度的智能汽车在CS75上用了我们很多的移动互联的电子化的产品。研发方面,互联网让我们成为把客户一起跟我们来开发、来设计变为可能,基于PDM的一个原来协同的开发,现在我们是贯穿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同时在整个透明化工厂方面,把用户以及潜在用户,一起拉进来跟长安一起开发、设计和生产。

同时在智能制造方面,长安也荣幸成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的试点单位,我们会以OTD整个点单到交付来拉动,实现我们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突破,实现整个数字化工厂的带动。在智能制造方面,长安汽车选定了新的基地来制作智能化生产的试点单位,希望在这个基地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和更好的质量来回报客户,同时使我们整个跟物流、跟我们供应商来协同,共同实现智能制造,我们预计实现了这个智能制造的基地可能降低成本到50%左右,这对传统的企业来说,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在商业模式方面我们也积极探索,我们以电商的平台,通过选、买、用、养、卖,整个全生命周期来打造一个客户体验的生态圈,服务好我们的客户。同时现在也进军分时租赁的行业,我们发现我们的客户不仅需要1辆车,还需要5辆车、10辆车,他们出去郊游的时候希望SUV,他们接待贵宾的时候需要高端的商务车,家庭出游的时候希望一个MPV。我们的客户有很多的需求,我们的整车厂,有这种优势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用车的需求,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在营销方面,刚才也说到CRM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来打造客户的接触端,使客户更好的有愉悦的体验。统一整个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模式,也对我们传统企业进行了挑战,原来模式就是打广告,打到电视上,现在电视好多新一代的客户,好多年轻人可能对电视的依赖度没这么高了,投了几十个亿在里面,可能效果就不好,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尝试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模式,来统一客户的体验,统一新的IT平台,统一的粉丝,统一整个互联网平台的建设。

在我们与外部企业方面,这对我们传统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会在观念上对我们以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上,公司最近半年也在加速的跟我们华为、360公司、高德导航、科大讯飞等这些互联网公司和电子企业的公司加强合作,一起来构建汽车“互联网+”的生态圈。

整个组织的变化,利用了整个“互联网+”的创新和融合的时代到了以后,对企业内部可能会去部门化,很多的职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生产组织也好,整个的决策方式也好,我们的企业也会迎来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行业会在“互联网+”大融合、大变革的时代迎来新的生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