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他是地道的东北汉子,5年前落户扬州高邮,成了一名新扬州人;他曾是蓄电池“门外汉”,3年时间,他带着技术团队研发出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原专用电池”。他叫吴战宇,一个“接地气”的博士后,1983年出生的80后,吉林大学博士、东南大学博士后,江苏华富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经理。至今,吴战宇已在国内外权威科研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产品累计实现销售5.6亿元。
3年钻研
高原专用电池填补国内外空白
央视新闻频道曾报道过一则关于“金太阳工程”的新闻—一群安装工人正在为高原的牧民们送去“光明”。这是华富“高原专用电池”首次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线里。很快,内蒙古、新疆、西藏……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90%以上被华富“高原专业电池”覆盖,一颗颗“金太阳”在夜幕下照亮了千家万户。
“广袤的高原,一眼望不到边的宽广,对很多牧民来说,也意味着"通水、通电"是个大难题。当时在青海,很多牧民家里晚上就是点几支蜡烛照明。”吴战宇说,而当时我国储能电这行业并没有一款专门针对高原地区的电池。这是商机、是市场,但也是一个技术大难关。
“蓄电池就好像是一个水杯,它需要把电能存储起来,但还要能把它释放出去,这是它最大的一个作用。西部地区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昼夜温差大、气压低,对蓄电池是巨大的考验。”吴战宇说,除了电池本身要能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外,它还要能够适应整个高原地区其他系统设备,就是既要有自身的优势,也要能配合、有适应性,“这是我们研发的最大难点。”
有了目标,吴战宇和同事们说干就干,每年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区域去收取电池测试数据,实验了一次又一次,开会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整整持续了三年多,最终研究开发出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国家级新成果—“高原专用电池”。
成功背后
5年前他还是个“门外汉”
攻克了技术难关,取得了科研项目的突破,但很多人却不知道,2010年初出校门的吴战宇来到华富时,对蓄电池还是个“门外汉”。初到公司,他很困惑、很多事情不会做,只能看其他同事做。于是,他开始钻研各类关于蓄电池的书籍,翻阅资料。看着学者、其他同事实际操作,慢慢地,他融入了这个大集体。
“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品牌”。吴战宇说,这是他当初选择到高邮“江苏华富集团”的动力,他看重的是该民企的人文精神。5年来,吴战宇致力于新型储能材料、新能源及二次电源产品的研发工作,组建了一支能力突出的科技人员队伍,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0年,作为高层次人才,他被高邮“江苏华富集团”引进,同一年,吴战宇就入选扬州“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人才;2011年入选扬州“绿扬金凤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4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年获得全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由他主持开发的“电动汽车用新型无镉高能铅蓄电池”、 “高原专用胶体蓄电池”等项目先后列入《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201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及2011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国家火炬计划、扬州市重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立项。
至今,吴战宇在国内外权威科研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产品累计实现销售5.6亿元。
未来目标
做出更多“接地气”的成果
手握着一项项科研成果,吴战宇说,储能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好,大有可为,“但咱搞科研的,要多为老百姓创新,科研项目也要多接地气。”吴战宇说,在他们团队研发的产品里,就有一款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产品—电动汽车电池。“充满一次电的通行里程为150-200公里,最快速度为70公里每小时,短途低速,很实用,在城市使用足够了。”吴战宇告诉记者,这款电池还远销国外,“新加坡地铁公司的牵引机车全部使用的是我们研发的这款电池。”
吴战宇觉得,无论是高原专用电池,还是电动汽车电池,科研工作者开发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老百姓,多创新,更要接地气,才能打开市场,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吴战宇说,虽然现在有了一些成绩 ,但相对于行业内的老师们来说,自己还是个小学生。“未来的目标,是让老百姓使用咱们的电池更方便,让我们研发的电池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我未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扬州晚报 记者 陈洁文 实习生 胡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