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松正领跑插电混合动力客车驱动技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5-2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3月13日,30辆配装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松正”)4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12米油电公交车在天津公交线上投入使用。

3月18日至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高峰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在这次论坛上,配装松正4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受到广泛关注。

3月27日,厦门金旅新能源客车技术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在这次盛会上,配装松正4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受到广泛好评。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动力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松正4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为什么能够接二连三地闪亮登场?最近,松正总经理李浩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说:“我们以技术取胜。”

■成功转型研制新能源动力系统

松正成立于2001年3月,研制电动自行车控制器。2003年,在国内电动自行车控制器市场上,其占有率达30%,年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李浩鸣介绍道:“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我们在2009年3月决定企业战略转型,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行业。”

松正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研究开发,先后为城市公交车推出1代串联动力系统、2代并联动力系统、3代混联动力系统、4代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其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均可扩展为常规混合动力系统。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组鉴定,松正4代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配装松正4代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已经在天津、盐城、厦门、郑州、上海等地公交上线运营,累计销量有8000多辆。

李浩鸣说:“松正现已掌握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客车、纯电动特种车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并率先实现混合动力公交车发动机怠速启停,开发出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器,累计申请700多项国家专利,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尊重人才开发高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必须依靠人才。因此,松正大量引进高端人才,迅速建成一支拥有150人的强大自主研究开发团队。松正充分尊重人才,极力挽留人才,下足功夫创造了宽松的工作环境。

李浩鸣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完备的岗位晋升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员工能够在企业搭建的宽广平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相信全体员工在不在岗位都在想着企业的事情、能够自觉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我们的企业考勤制度规定企业全体员工上下班不打卡。同时,我们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回报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近年来,松正每年研究开发投入占其盈利额的7 %左右。仅2014年,松正的研究开发投入就有2480万元。

舍得投入,人才队伍才能稳定,确保松正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如今,松正电控系统已经发展到第4代深度混合动力系统,其节油率高达到45%,减少PM(细颗粒物)90.3%,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2014年,天津市启动“千企万人”支持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遴选1000家企业,依托创新平台引进、培养1万名高层次人才,对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效果显著者给予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吸纳人才载体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年10月,松正通过“千企万人”支持计划资质认定。2015年1月,松正获得相关资金支持。松正把这些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依靠人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健全机构保障产品先进性与可靠性

研制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离不开机构支撑。因此,松正着力建立健全了研究开发中心、制造中心和实验中心。

松正研究开发中心配备各种实验仪器和实验室,凭着过硬技术与丰富实践经验,认准电动汽车控制系统先进的技术发展方向,贴近市场和车辆使用现场,为用户提供富有竞争力的驱动系统。2015年1月,松正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松正制造中心拥有贴装、焊接、检测和组装的全套现代化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和设备,具有年产2万套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的制造能力。

健全机构,保障了松正产品的先进性和可靠性。2014年,40辆配装松正4代产品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在盐城投入使用,远程车联网数据显示至今的平均油耗仅有20.7升/100公里;苏J13271公共汽车跑出平均油耗仅有19.6升/100公里的最佳成绩,其中最低单月油耗仅有18.46升。

凭借强大的人才队伍和先进健全的机构,松正将迅速推出第5代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分享到:

关键字:插电混合动力客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