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能源互联网从概念到实质的华丽变身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发布时间:2015-04-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5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火了。自从这一构想出现,各方舆论纷纷。有人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打破壁垒,实现能源优化配置;有人则认为实现全球能源互联成本高,建设起来非一朝一夕。全球能源互联网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出现又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改变?

什么是“全球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释义
      能源互联网可理解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 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 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

那么,刘振亚为什么要提出能源互联网概念呢?对全球互联网来说,其核心目标是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特高压技术是国家电网近年来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刘振亚将其贡献给能源互联网概念,把里夫金所构想的能源互联网在全球尺度上规划了发展蓝图。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能源互联网技术这两项技术共同构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两个基本点,两者互不可缺。

国内落地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苏州协鑫工业应用研究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国内首个“六位一体”能源互联网正式投入运行。
协鑫“六位一体”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综合应用光伏、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风能、低位热能、LED、储能系统6种能源系统,有机结合组成微能源网,满足用户的多种能源需求,有效提升区域内的能源使用效率。作为示范项目,苏州协鑫工研院“六位一体”能源互联网的成功建设将为“六位一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苏州协鑫工研院一期建筑面积19515平方米,该项目试验办公楼总用能需求计算负荷约3000千瓦左右,比常规能源配置节约2000千瓦左右,具有创能、储能、节能、绿能、微能、多能的突出特点,自供能率超过50%,整个建筑节能达到30%以上。

项目的实施对于公司来说具备里程碑意义,前期公司的储能项目主要是集中在离网式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上,本项目对于验证公司储能产品在风光并网领域的价值意义重大。公司或将借助于示范项目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充分打开风光并网领域储能市场空间。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意味着公司在未来能源互联网领域将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享受万亿级大市场带来的发展空间。

项目本身具备经济性项目建设规模为公司新建15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配套6兆瓦储能系统;接入项目所在地区风电场10兆瓦风能发电系统、配套4兆瓦移动储能系统,形成风光储电网融合。

项目计划于2015年下半年并网。按公司内部测算,项目总投资为19000万元,运行期25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约2245万度,年均电费收入约2020万元。考虑到项目折旧及运行维护费用,项目每年可实现盈利1159万元,内部收益率8%左右,具备经济性。

风光电站平滑输出是未来储能应用具备经济性的重要领域在风光电站平滑输出的应用中,5-10%的新增储能投入可带来30%以上的新增并网电量,是除了离网式分布式系统外储能应用的具备经济性的另一重要领域。

能源互联网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企业已提早布局能源互联网业务,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身影。

积成电子近来频频发力能源互联业务。公司投资1亿元设立积成能源公司,重点投资智慧能源产业、智能微电网及新能源、工业节能和节能服务等领域。公司多年在智能电网、智慧水务、智慧燃气以及节能信息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品牌和资源优势。

在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据主力地位的阳光电源,去年以来通过与三星SDI合作,布局储能业务;公司储能变流器能在独立的系统环境下(即并网系统,孤岛系统,混合系统中)提供削峰填谷、应急独立逆变功能、灵活接受电网的调度指令、动/静态电网支撑以及无功功率补偿等。市场分析认为,其逆变器的技术潜力将在储能业务领域更具发展空间。

有券商研究员认为,能源大数据采集是实现互联网融入能源领域的第一步,具备能源工业大数据基础的上市公司将更加容易把握能源互联网时代的节奏。在此方面,创业板公司安科瑞近几年积累了深厚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资产,特别是在智能电力监控、电能管理及电气安全等领域。

如果仅以以上几点,能源互联网也不值得这么多人趋之若鹜,更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革命,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传统的能源行业,融合了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这将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能源消费者、能源管理者、发电企业之电网、能源服务企业都是可以连接的。互联网+能源的革命火种其实在重构能源电力企业的思维模式中。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互联网 光伏电站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