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科技创新的“常州模式”:政府充当“创新资源集聚者”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5-05-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实地考察了诸多在“产学研”体系下诞生的高科技项目之后,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5月18日在常州表示,“搞科技创新,江苏的重点、难点和出路在制造业。”

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等职务,科技创新是其分管的核心内容。

截至2015年5月18日,常州先进制造业成果展示会已联连续举办10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过去的10年当中,常州一直将“科创”作为发展的核心,但效果并不如传统产业“那么快”。

这次展销会,共有28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常州市委书记阎立在会上致辞时透露,10年来新兴产业总投资超过34亿元。阎立认为,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科技创新的体系已基本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已基本成型。

常州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常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0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86家、民营科技企业8700家,均列江苏第三位;累计引进2000多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2名,创办了1300多家科技企业,直接带动引进3000多项专利成果在常州转化及产业化。

“产学研”的“常州模式”基本逻辑为: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高校科研院所推出以应用为主的“技术”,地方政府则扮演“创新资源集聚者”的角色,两者结合形成“项目”,促使技术产业化,其表现形式则是各类高新技术企业。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常州市副市长方国强就认为,常州搞得早并不代表就强,现在面临周边城市的竞争非常激烈,“产业总体上规模小、结构弱,产业创新和人才聚集不够,产业附加值也不高。”

“你无法控制某一个项目就在本地落地,无法控制不被周边城市抢走,毕竟这是市场经济”,常州某开发区管委会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些抱怨地说。关键是,你无法阻止A大学与常州以外的城市不合作。

所以,“"常州模式"的核心在于,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项目孵化机构",能够有符合中国当下的机制体制的制度设计”,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北京代表处代表穆宏表示。

需要考虑的是,在“产学研”的构架中,常州各级政府、开发区等与高校联合成立的“研究院”如何定位?或者,在“研究院”工作的人,又如何在市场与“写文章”之间的平衡?

穆宏表示,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佛朗霍夫研究院有60%-70%的资金来源于市场,但研究院同时规定用于工业研发的资金不超过50%,“否则就变成了政府的研究机构了。”

科技创新仍需要政府的推动

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弓就表示,台湾工研院在半导体领域就有过较长时间的“市场接受度很一般”的案例。特别是,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定了本轮科技创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效果。

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则表示,想走出“象牙塔”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市场对“产学研”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在目前的现实下,科技创新仍需要政府的推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成立不久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力图破解科技创新中的诸多难题,而常州将是其探索的土壤之一。省产研院的目的,就是以江苏为核心,特别是苏南地区,打造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才是创新”,省产研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重庆大学原副校长刘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刘表示,最近北京正在执行“高精尖”的创新中心计划,其中财政科技资源每年投入5000万-1亿元,首阶段连续投5年,这其中,“70%用作人员经费,针对人本身,而不是过去的为引进来的人建立平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励人才本身。”

刘庆说,在70%当中的50%,专用于从国际市场选用人才。

分享到:

关键字:科技创新 储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