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这几年河源电网网架越来越完善,电力稳定充足,我们园区企业普遍反映生产线运作很流畅。”4月14日,在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记者从负责管理招商引资的副主任朱小强获悉。记者看到,已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的园区,大路通畅,车水马龙,各类企业生产厂房及办事机构错落有致,俨然是一座工业新城。经过12年的发展,今年2月,这里刚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也是粤东西北首个“国字号”产业园区。
近年来,随着“双转移”发展战略的推行,粤东西北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基于水、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益于交通通道快速发展,加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河源作为企业转型升级、产能外迁的目的地之一,例如,中兴通讯就选择在河源投资建立国内唯一集研发、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产业化基地。
目前,河源市高新区四面各有一个110千伏以上变电站,为园区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据了解,到2014年底,高新区已有企业200多家,年用电量近4亿千瓦时,超过河源市源城区大工业用电量的30%,相当于城区居民11个月的用电量。园区包含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以模具为主的精密机械制造和太阳能光伏三大主导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已成为河源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成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广东电网河源供电局积极配合市政规划,着力促进电网发展与经济进步相协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年3月份,该供电局为高新区新建、改造110千伏以上线路共40多千米,10千伏配网线路30多千米,新增供电容量超过40万千伏安。
有的放矢提前开展规划
“这几年高新区的用电量增长非常快”,广东电网河源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仅2013-2014年,该区用电量从近3亿千瓦时增长到近4亿千瓦时。
早在高新区成为“国字号”前,河源市就拥有6个省级产业园,是全省省级产业园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当地供电部门敏锐地“嗅”到园区发展用电需求,提前对各园区负荷报装情况、重大项目等情况进行跟踪,启动大型园区“电力专项规划”,配合地方政府对工业园区用地的总体规划,以“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供电可靠,适度超前”为原则,在选址选线上更有针对性,更多地考虑电网结构、电源布点和负荷的发展,确保电网建设与园区发展相匹配。
目前,高新区已形成1个220千伏、3个110千伏变电站环绕的电网格局,25回10千伏公用线路、21回10千伏专用线路源源不断地将电力输送到企业的生产厂房以及全区10万居民的家中。另外,主要服务中兴通讯等项目的110千伏高新变电站也已于今年动工,预计2017年11月份将为高新区发展再添新动力。
“双重角色”搭建沟通桥梁
“为了更好地跟踪和满足园区企业需求,河源供电局派我挂职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该供电局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吴海波告诉记者,挂职期间,他既是河源供电局内部的“联络员”,又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电管家”,直接负责招商和工程管理工作,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客户诉求,并实现用电问题在供电部门内部快速联动、及时解决,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增进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沟通。
据了解,此前高新园区由驻地的高埔供电所负责用电运行维护,然而,当园区开发建设需要线路迁改、铁塔迁移时,供电所只能逐级区、市供电局申请协调,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如遇企业比原计划提前投产等情况,供电所往往无能为力。
“以前,用户不清楚从提出用电需求到通电需要多久,因为高新区在不断开发,可能企业所在的地方,线路供电已经达到饱和,需要另外新建线路或拉一条专线,这过程或许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吴海波表示,他曾经碰到过一些企业这个月提出要求,下个月就希望马上用上电,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挂职后,吴海波一方面帮助园区管委会、企业负责人加强对电网建设周期、用电业务办理流程等的了解,另一方面,联动供电部门召开企业单位电工座谈及培训,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很快就获得了管委会和企业的信任,也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畅顺。
例如,2014年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因赶订单需要提前开工,急需基建用电,吴马上将信息传达到供电部门,开放“绿色通道”,压缩报装各环节时间,采取带电作业的方式为红棉乐器接火,保证了企业用电需求,也避免了对周边群众、企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李衍楠说,“供电局的这种做法开创了政企合作的新形式,如果其他行业也能像供电部门这样就好了!”
多措并举服务“不打烊”
供电可靠性常被形容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来说,电能质量很多时候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企业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中,有两条用的都是国际领先水平的进口设备,对电源质量、供电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 广东汉能薄膜太阳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处于大规模量产阶段,如果电力突然中断或电压出现零点几秒的波动,设备将会异常停机,导致半成品报废,造成高额损失。该负责人表示,自公司2009年落户高新区以来,供电部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建设前期,在我们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供电局的同志克服很多困难,几次过来现场办公,采取分部验收的方式及时送电,为我们顺利投产提供了充分的供电保障。今年春节前,公司部分电工已经请假回家了,但临时需要检修设备,也是供电人员想尽一切办法配合我们完成了检修,帮助我们降低了对生产的影响。”
为了保证电网的健康稳定,计划检修和高峰期间错峰用电不可避免,但高新区的企业对此却鲜有怨言。“这个工作以前是短板,现在供电部门却做成了强项。”朱小强介绍,河源供电局在错峰用电和检修前都会提前通知,并做好应急支援,让高新区企业“很放心”。
2013年一次错峰期间,一位饲料厂的老板很是发愁,为了保鲜,厂里的饲料都是当天生产,次日批发,停一天电,他厂里将少生产7000包、140吨的饲料,直接影响周边120户农户、4万多只鸡和5000多头猪的生计。他试着给95598电力服务热线拨通了电话,让他惊喜的是,供电局当天就派出了应急发电车,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为了节省电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园区内一些产能大的企业通常选择“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方式,利用“谷时电”的优惠,白天偃旗息鼓,晚上开工生产,或者根据需要和成本估算调整生产计划,龙记集团可算是其中一个例子。该集团主要生产标准模架、高精度互换模板等,已成为全世界模具产能最大、亚洲综合实力排行第一的模架制造商。
为了确保企业夜间生产用电稳定,河源供电局特别加强了夜间值班人员的配置,定期开展夜间巡视和红外测温,同时协助专线用户做好线路运维,保证供电设备正常运行。2014年9月台风“海鸥”期间,高新区部分线路因雷击跳闸,为了尽快恢复企业的正常用电,高埔供电所的员工冒雨在线路开关下等了几个小时,达到作业条件后立即为用户送上了电,至今,当时涉及的用户提起这件事,依然赞不绝口。
记者获悉,自“双转移”战略实施以来,广东电网积极为全省工业园区用电、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电力供应。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4年,累计新增110千伏以上线路近140千米,新增主变容量84万千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