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互联网企业享电动车“资质”存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5-04-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目前,汽车生产资质“一票难求”显然是那些拥有大量资金,但因技术缺失无法进入汽车行业的“门外汉”们最为头疼的问题。相较于传统车领域的“座无虚席”,智能电动车生产资质成为互联网巨头们抢夺的重点领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领域自己拥有着更多的“发言权”。

除了国家政策的倾向性引导之外,传统车企的“优胜劣汰”,或将正为未来的智能电动车生产企业的资质取得让出更多机会。

按照工信部2013年发布的首批 《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公告显示,彼时,国内的48家汽车生产企业被列入考核。今年10月31日,这些企业将面对考核的最终裁定结果,如不合格将被强制取消汽车产品生产资质。

据此前工信部统计,我国现有各类汽车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71家,而这171家整车生产企业中,相当一批企业多年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盈利困难。

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十大汽车集团产销量占总量的约90%。十大汽车集团下属整车企业约占总量的1/3,另外2/3的整车生产企业,年销量不足万辆,其中部分为零产量。

如果按照此前制定的政策执行到位,淘汰部分产能不济的整车生产企业之后,将释放部分整车生产资质,如果能够转化为电动车生产资质,则让更多类似于腾讯、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找到投资切入点,对于智能电动车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具有推动作用。

政策虽好,但最终推行、执行能否真正到位,互联网企业又能否真正借“东风”发展智能电动车,才是整个电动车产业能否得到互联网企业技术、资金“造血”的关键。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互联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