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英利探秘:“草根”是如何逆袭成“专家”的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保定日报 发布时间:2015-03-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一位德国人,操着流利英语向几十名碧眼高鼻的外国人,讲述阳光的发电之道。3月19日,英利集团一个会议室内举行的光伏技术创新峰会,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气氛。

台上台下的与会者,有一个共用称谓“专家”,也来自同一家企业“英利”——光伏技术让大家走到一起来了。人们不禁要问,脱身草根的这家民营企业,为啥这么能聚“才”,人才又带给企业咋样的创新发展?

创新思路,汇聚创新人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998年,英利集团涉足光伏产业时,光伏发电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

于波,集团公司总裁助理,东北大学毕业后入职英利。这位高材生所学专业是机电一体化,称得上是学为所用。但是,刚到英利时的于波,却面对着另一种学非所用的尴尬。

“那时,外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光伏发电,国内高等学校也没有这样的专业,我们一切从零开始。”于波说,自己为自学跑遍了保定的书店,向服务员打听光伏发电类书籍,服务员迷惑地问:“天上的太阳也能发电吗?”后来,于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北京的书店买书、进图书馆查资料,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那时,迈进光伏发电门槛的英利技术人员,不少人与于波感受一样。但十几年后,英利集团光伏技术团队已聚集1000多人,有一大批精于此道的高级工程师,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英利建立的“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光伏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拥有硕士学位以上员工居多。

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我们靠“三条腿”走路,有了一支最为宝贵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一条路,员工先学,然后传帮带。本世纪初,英利建设的第一个3兆瓦光伏项目,在中国属首个多晶硅产品生产工厂,企业没有专业人才,国内也鲜有精通光伏专业人员。“为了能掌握技术,我们老板舍得在员工‘学艺’上花大钱。”于波说,公司邀请美国和欧洲的专家上门授课,请人家把国际前沿技术送进门。然后,员工间再进行知识的交流。

第二条路,员工到外国去学。领先技术是产品创新的核心,不能指望别人。英利选拔一些优秀技术人员,送到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那里学习。于波就是那个时候到德国学习的员工,回忆起那段在外学习的日子,他记忆犹新。 “老师,我想学完系统设计再学电机设计,再学工程设计和通讯设计。”德国专家用质疑的眼光看着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么都学怎么干好本专业呀?”

于波却有着学习的韧性,凭着爱学的倔劲,用几个月掌握了大量知识,回国后应用到技术研发中。

第三条路,把优秀专家从国外引进来。托马斯是英利集团欧洲分公司的技术总监,原先他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2006年,英利集团拿到葡萄牙茂拉项目,这是当时欧洲最大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托马斯就是因此慕名加盟英利集团的众多外国专家中的一个。

创新技术,锻造创新产品

今年1月20日,英利集团出台《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人才培养与晋升制度》,斥资200万元重奖科技人才,并提出2015年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10%的目标。

企业有了人才,也就有了开发产品的“金刚钻儿”。光伏生产中最常见的多晶硅线锯设备,按设备出厂标准只能切割出厚度325微米的硅片,英利通过技术团队的持续创新和生产一线员工对设备、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切片厚度降低到180微米。

提高光电转换率,是增强光伏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发电成本可降低7%左右。为破解世界光伏业这一技术难题,英利技术人员协力攻关、全产业链联动,多晶铸单晶技术、N型硅掺杂技术、化学法制作选择性发射极电池技术等一系列专项创新成果,在一个光伏产业链上完成。

经过努力,英利集团的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从2007年的15%提升至18.7%;多晶电池成品率从2007年的92.9%提高至97.3%;具有双面发电功能、长寿命及输出功率衰减小等优点的“熊猫”N型高效电池在全球率先实现量产,最高效率达到了21%,比普通多晶电池高两个百分点,成本却比同类公司降低30%以上,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创新赋予英利技术、成本等多方面优势,再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全球光伏行业,英利集团的垂直一体化集成生产模式,更有利于产品生产和技术的纵向整合,成本和质量的控制。去年,英利集团光伏组件出货量达到10吉瓦,继2012年登上全球出货量第一供应商宝座后,进一步稳固了世界老大地位。

创新模式,推动创新发展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光伏产业“严冬”到来,英利集团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2010年,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70%的德国和意大利,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相继大幅缩减光伏装机补贴,直接造成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萎缩。当年初,被视为光伏行业新兴市场的美国,在其三家光伏企业先后宣布破产后,10月份正式提起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双反”诉讼……国际市场急转直下,光伏组件价格一降再降。

英利集团决策者的眼光,开始聚焦从做产品向做系统供应商转变。2013年,英利加大对电站的开发,通过大力向利润丰厚、收益稳定的下游电站业务拓展,拿下全球最大的地面电站阿尔及利亚233兆瓦光伏地面电站项目。同时,目光也从国外转向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与大型国企同煤集团、中核汇能等合作开发地面电站,当年完成国内128兆瓦电站项目建设。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光伏行业发展力度。《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将2015年光伏总装机量的规划目标从20吉瓦进一步提高到35吉瓦以上,这对加快商业模式创新的英利集团而言,更是一种政策利好。

近两年,英利集团的转型发展进一步提速。2014年,继在河北、新疆、云南等10多个省、自治区储备约1吉瓦项目之后,调高电站建设计划,再追加400至600兆瓦。同时,依托取得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工程承包资质,在境外储备约200兆瓦电站项目。首席财务官王亦逾说,2014年光伏组件价格上涨,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再加上向下游市场延伸,英利集团的毛利率由个位数向两位数回升。

为进一步降低电站开发风险,英利集团与上海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可再生能源基金,用于国内太阳能下游项目投资。同时,其与大同煤矿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电站项目,通过“合资+投资+开发电站、分布式”的模式开展业务;与招商能源旗下的联合光伏签署电站收购框架协议,以求快速回笼资金,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勇于创新、持续创新,为英利走向全球光伏市场之巅,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分享到:

关键字:英利集团 光伏发电 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