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三年、争议不断的重庆发电量最大的水电项目小南海,近日遭到国家环保部否决。环保部称,过去10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金沙江下游一期工程等进行过两次调整,已使自然保护区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未来必须“严守生态红线”。
在规划中,小南海水电站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是重庆投资最大、装机规模最大、发电量最大的水电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虽然一直争议不断,但仍于2012年奠基,今年还写入了重庆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保护生态而否决一座投资如此大的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这在我国水利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舆论上一片“点赞”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是对长江生态的忧思,也是对回归“江河开发宜有度”常识的期待。
在电力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为了获得利益,不顾国家多次重申电力建设必须有序发展的要求,违法违规开工建设了大量水电站项目,致使水电站建设规模远远超出电力规划确定的目标,也超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这种对水利资源“杀鸡取卵”的掠夺方式,造成河水断流,鱼类灭绝。因此,环保部否决重庆小南海水电站项目,其积极意义远大于争议。
不可否认,过去,在环境保护与地方利益的博弈中,环保部门屡屡败下阵来。例如,环保部曾明文规定,对水资源紧张的西北地区的电站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论证,严禁取用地下水,鼓励使用城市中水,严禁因电站建设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但是,禁令之下,地方政府力挺,开发商进入,施工的开山炮此起彼伏地炸响,水电站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重庆小南海水电站的无序开发,就是一个鲜明例证。
小南海水电站的典型意义在于,政绩、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博弈时隐时现。其坝址规划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不能开工任何项目的。而过去几年,为给长江上游“高潮迭起”的水电开发让步,保护区的范围已经一再缩小,实际上是被“掐去了头”。如果“再去了尾”,支离破碎的河段就不可能继续成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生命通道。
自然保护区况且如此,其他区域未批先建、边申报边建设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有的甚至昨天刚拿到立项批文,今天就“张灯结彩”搞竣工仪式了。因为水电的密集开发,这些年长江生态令人担忧。目前,长江宜昌段的年均径流量变化已经向人类发出警告:1981~2000年,这个点的年均径流量是4384亿m3;而2003~2012年,年均径流量只有3978亿m3。
尽管十几年前我国就有了环评法,但在项目第一、GDP冲动的年代,环评往往成为没有多少约束力的“橡皮图章”,一些地方政府极力想上马的工程哪怕明显有违环保要求,环保部门也只能“高抬贵手”。环保部这次说“不”,勇气来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各方共识。从根本上看,只有项目审批部门都树立绿色理念,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生态红线才能成为谁也不敢任性触碰的“高压线”,长江流域的生态才能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