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09年6月17日和2012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两次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
2014年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研究起草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生产准入条件做出新的规定。相较前两次制定的规则而言,本次“征求意见稿”对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管理、产品规格、安全标准等进行了更严格规定。
该征求意见稿要求新建投资项目申请企业,需具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基础,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轻量化等核心技术,并拥有整车试制能力,样车试制数量不少于15辆。
有业内分析指出,该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此前,特斯拉在传统车制造方面并无经验,却凭借其先进电池技术,成功生产特斯拉汽车并成为行业标杆。而在中国,非汽车制造商要想获得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资质”,至少需要自掏腰包10亿元,才有望获得一张“门票”。其此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已经表示,将给非汽车生产商发放两到三张专门的电动车生产牌照。
然而,尽管昂贵的“门票”一票难求,还是有众多企业跃跃欲试。万向钱潮正在申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其大股东是万向集团。亿纬锂能也表示,公司正在申请新能源汽车准入资质,其主营业务是锂电池。
互联网企业也早已加速其入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步伐。早在今年3月底,小米手机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曾高调表示,小米在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而随着“See计划”的浮出水面,乐视与北汽联手硅谷,制造超级电动车的事实也已务虚多言。
此外,山东时风、唐骏、宝雅、新大洋、比德文,深圳陆地方舟、河北御捷等低速电动车企业也早已觊觎“门票”已久。2015年究竟花落谁家仍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