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业内人士: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降成本是关键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过去的一年里,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鼓励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扶持性电价,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等新政渐次出台,持续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添柴加火”。尽管如此,政策扶持并不总是“加码”。

昨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针对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方案征求意见。根据这份方案,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延续“退坡”,除燃料电池汽车外,2017年的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10%,2019年在2017年基础上下降10%。

对于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政府补贴的“退坡”影响几何?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及专家,在他们看来,“退坡”政策对购买预期和行为的影响有限,反而需更多考虑油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关键仍在于通过技术突破降低购车成本,打开市场空间。

补贴力度将阶梯式递减

根据四部委最新发布的征求意见稿,2016—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将逐步调减,以鼓励优势企业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其中,2017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助标准拟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10%,2019年补助标准在2017年基础上再下降10%。

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助对象是消费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时,按照扣减补助后的价格与消费者进行结算,中央财政按程序再将企业垫付的补助资金拨付给生产企业。补助的产品包括纳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依据征求意见稿,在2016—2020这五年里,中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总体上将逐步下降,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机制。

事实上,拟施行的新政只是“退坡”思路的延续。根据2013年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2014年和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补助标准,就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

对消费者购车行为影响或有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至11月累计销量达5.3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9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2.4万辆。

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但这也同时折射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现阶段所具有的“政策驱动”特征。若撇开国家和部分省市的财政补贴,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购买补贴目录中的品牌车型,少的能补二三万,多的能补七八万,这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言是相当可观的优惠,能明显减少购车成本。”受访的一家本土新能源车企品牌推广负责人认为。而根据补贴“退坡”新政,若补贴力度递减,对于消费者来说,越迟购买意味着所享受到的政策补贴越少。这是否会刺激消费者将购买行为提前?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退坡”新政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刺激并不明显。“即使补贴削减10%,也就是多花三四千块钱,对于购车的总体成本来说占比很小,而且考虑到未来由于技术突破所引发的成本骤降,如果未来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车,为什么要提前买呢?而且从我们公司的销售来看,销量在年尾并没有激增。”

爆发犹待技术突破降低成本

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意味着由国家财政和消费者共同分担成本,在财政补贴力度趋减的背景下,则意味着新能源车企要拉动销售,必须通过技术与营销创新,对冲由此造成的成本压力。

“相比补贴减少所增加的费用,最关键的还是新能源汽车自身成本要降下来,特别是锂电池等核心零配件的成本。”汽车行业专家、张建业认为。他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技术研发及应用进度,锂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三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可达50%左右,从而让整车价格更有竞争力,届时补贴减少将不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油价因素显著影响产品销售

事实上,相比政策补贴,油价等其他因素对新能源汽车销售推广的影响更加显著。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更是“十一连跌”,汽油每升价格水平在跌至7元时代后,紧逼6元界线。这也直接拉低了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削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整车购置成本并无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延缓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进程。

“油价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只能从提高充电便利性、进一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的方式,来应对油价的持续下降,提高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前述车企品牌推广负责人坦言。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成本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