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发挥低碳创造价值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4-12-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2月的北京已经进入隆冬季节。与这一时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12月18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电动汽车发展与碳市场机遇”的圆桌论坛,现场气氛异常热烈,与会代表热切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并对未来碳市场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电动汽车产业是否创造碳资产?碳资产应如何进行分配?作为电动汽车产业的一个环节,对低碳发展能够产生多大贡献?我们对碳市场又有那些期许和期待?”论坛一开始,论坛主持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一连串发问,令在场的所有代表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几位代表,从上游、中游到碳资产管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言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参会者专注倾听、认真思索。

以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起步踏入电动汽车产业的南瑞集团代表赖亚宁表示,要更多从业务链、生态链打造产业发展格局。南瑞集团这两年也在跟汽车制造厂商、房地产商、政府部门、城市园区等机构共同探索。现在,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都有南瑞集团建的充电桩。近年来,南瑞集团也在部署碳交易碳资产发展产业,致力于从规划、技术、管理、市场交易几个维度促进低碳减排。赖亚宁说:“无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还是企业、研究机构,只有共同把生态链完善好,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发展。”

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他们今年销售的纯电动汽车已达3000辆。电动汽车发展和碳市场密切相关,作为新兴行业,碳市场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这是在场代表深思和热烈讨论的内容。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徐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CDM方法学”,从个人观点阐述了电动汽车整个产业链条创造的碳资产价值应基于两个条件,一是中国碳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二是整个链条优化对于提高碳资产价值的作用。

电动汽车减排,就有价值,有价值就可以资产化,但是资产到底怎么分?可以说,碳减排资产化为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一条新的纽带。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唐人虎提出,只有科学量化才能形成碳资产,确切知道电动汽车究竟减排多少,带来哪些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单体减排量小难以核算怎么办?一辆电动汽车算下来减排量可能就几十吨,他建议将充电站作为协调方,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量化核算。他认为,应该让碳市场工具和电动汽车发展结合起来。

“如何让电动汽车使用者,即使将来没有国家补贴,也能获得收益?如何获得充电设施投资收益?无论从用电汽车使用者角度还是从充电设施投资建设运营角度,都是可以把碳资产开发出来的。”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代表王放斩钉截铁地说,“给大家举个例子,特斯拉在美国,之前的效益并不是很好,但是去年扭亏为盈,它最大的收入不是卖车,而是通过碳排放买卖所得。电动汽车和碳市场是很好的结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碳资产一一开发出来。”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代表王卫权表示,协会从2012年开始不只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的使用一定会对治理大气污染和雾霾防治有很大贡献。

“从链到网,从桩到车的使用,每个环节都可以创造出价值,那么价值到底怎么进行分配,既然现在我们分不清楚,能不能用一种合的思想,作为产业链链条来获得碳资产?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思路。”主持人张建宇的一番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部副主任张昕认为,碳交易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对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实际上是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倒逼。碳交易试点运行一年多来,获得很多成功的经验。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碳资产化,它的意义不只限于通过碳减排获得资产变成经营价值,而是作为一条新的纽带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最重要的是,企业家应当形成低碳思维,企业流程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采用低碳思维加以改造,最终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碳市场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它究竟对电动汽车产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的问题。讨论会圆满结束了,但是代表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碳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