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入夜时分,次旺家的窗口亮了起来。
西藏山区的冬季异常冷,尤其是太阳落山后,天寒地冻的黑夜非常难熬。次旺对此深有体会,以至于到现在,他伸手拉开电灯开关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欣喜和踏实。“以前点蜡烛,心也跟着烛火一样晃晃悠悠的。现在不仅用上了电灯,还可以和市区一样看电视了……”次旺说。
新能源:温暖,不惧冬夜寒冷
次旺家在海拔4000米的山南地区桑日县桑日镇拉隆村。之前,该村无电无水也无通讯信号,晚上照明要去镇上买蜡烛。无电地区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后,次旺5口之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次旺一样,我区21万户、100多万人通过光伏户用系统,实现了户户通电。一盏盏灯光点亮的窗口,正是我区新能源发展的生动注脚。
龙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晞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区新能源事业发展很快。羊八井新型地热机组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地热发电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把高原上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转化为不竭的电力能源,成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电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发展新能源的实际行动服务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说,“国电集团公司将扎根西藏、服务西藏、奉献西藏,把西藏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转化为不竭的电力能源,解决好能源这个‘卡脖子’问题,让西藏更多的老百姓用上电、用好电。”
从地热发电到光伏发电再到风力发电,十几个项目,西藏开创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羊八井新型地热发电机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羊八井光伏电站,世界海拔最高的低风速、低密度那曲风电场和世界海拔最高的阿里10兆瓦微网光伏电站,多个世界第一。
光伏:执着,打破断言
作为国电集团的援藏干部张晞,是我区一系列新能源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者与见证者,“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咱们西藏的很多无电区一个个亮起来。”
对于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光伏电站,外国专家曾这样断言: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修建电站,无异于为自己修造坟墓。
“这并非耸人听闻。据科家测定,这块平均海拔4000米的千古高地,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这意味着任何机器在这里都会减少40%的功率。”羊八井二期光伏电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整个高原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紫外线强度高于内地6倍,还有平均每年120天刮8级以上大风和8个月下雨雪冰雹……”
就是在这样的高地,2010年12月23日,羊八井10兆瓦光伏电站作为西藏第一个光伏项目建成投产,为高原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行积累了经验,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得到自治区政府高度肯定。2012年4月30日,羊八井二期20兆瓦光伏电站投运,使得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容量增加到30兆瓦。
地热:执着,打开瓶颈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展一度遭遇瓶颈,许多人都望而却步。2007年,张晞来到了西藏。由于空气稀薄、季节及昼夜温差大等环境因素,在机组的调试和试运行过程中,双螺杆动力机壳体出现裂纹,部分阀门及配件的密封件出现断裂,发电机及部分辅机马达出现温度过高现象,该机组从主机到辅助设备及零部件都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2009年的元旦,张晞是在兰州电机厂的车间里度过的。他与厂家的技术和生产人员一起,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对发电机及其配件重新选型、重新设计制造,为新型机组在地热发电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2009年8月6日,羊八井地热示范项目一期1000千瓦双螺杆膨胀动力机地热发电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机组的成功投运,成为国内外率先成功开发应用的地热发电新技术,使得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热发电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风电:顽强,打造奇迹
让风机尽早在世界屋脊转动,这是几乎所有高原电力人的一个夙愿。然而在高原搞建设难,在海拔4700米的那曲搞风电项目建设更难。
“虽然那曲的风力很大,有时人站都站不稳。但由于风能密度、均匀度等情况,要想用来发电难度却很大。”那曲风电场运行副值刘赏告诉记者。
风电高原吊装问题、风电设备长途运输问题、塔筒里安装电梯问题,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是一群高原电力人的顽强与坚守。高原上机器功率低、故障频发、条件有限,施工单位无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坏了得用“笨办法”解决,“有一次泵车出现故障,就用吊车替代。由于基础浇筑不能中断,浇筑一台基础需要两天一夜才能完成。”刘赏说,在第一台基础完成浇筑的那一刻,参与施工建设的一群铮铮铁汉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2012年8月,5台巨大的风机终于在4700米的高原上拔地而起,实现了西藏风力发电项目“零”的突破,也创造了世界风电项目海拔最高的纪录。
原标题:西藏新能源建设发展小记:温暖雪域 照亮高原